2024 年 3 月 6 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年会的灯光聚焦在一位身着深色套装的女性身上。
这是宗馥莉在父亲宗庆后病逝后的首次公开露面。
台下数百双眼睛注视着她—有审视,有怀疑,也有期待。聚光灯下的演讲台,亦是风暴眼的中心。
她身后的电子屏幕显示着演讲标题《扣准时代和弦,践行新质生产,共建行业新图景》。
演讲中,她说自己既是一名在行业摸索了 20 年的“老兵”,也是接过企业经营“接力棒”的“新将”。
台下无人知晓,那时距离她正式接下娃哈哈实业公司董事长职务尚有两个月,她口中对未来的构想,与她脚下的传承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条路上,横亘着亟待厘清的股权疑云,亟待安抚的人心浮动,亟待改革的经销商体系,以及一场静待爆发的管理层更迭风暴。更深的暗礁,则潜藏在她所代表的现代化治理理念与娃哈哈根深蒂固的“家文化”、国资监管要求之间急需平衡的张力之中。
她所行的,远非简单的守业。这是一场在迭代与传承、颠覆与延续的激流险滩间寻找平衡的艰难跋涉。

part1·起点
“我出去的目的很明确 :读书,然后回来。”
1982 年,宗馥莉出生于杭州。彼时 37 岁的宗庆后正踩着三轮车推销作业本,娃哈哈尚未诞生。
娃哈哈创立那年,宗馥莉刚满 9 岁。她对父亲的童年印象是稀疏的。宗庆后夫妇都在厂里忙,有时两个人都忘记去幼儿园接孩子,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下她一个。
没过两年,清泰街的人们就经常见到这个小姑娘。她背着书包走进三楼总经理办公室,安静地做作业。等做完作业,她会去公司食堂吃饭,有时候也在大学生集体宿舍里跑进跑出。宗馥莉就这样在娃哈哈的怀中长大。
小学毕业后,宗馥莉到了杭州市二中读书,她的成绩越来越好,宗庆后则越来越忙。到 1998 年,在宗馥莉的强烈要求下,宗庆后同意她前往美国读书,留学学校是加州洛杉矶的圣马力诺中学。那时候,宗庆后心中颇为不舍,但女儿也继承了他当年的倔强和果断,继承了他想要出去看看世界的决心。
宗馥莉后来说 :“我希望去国外读书,做这个决定时我就承担它所有后果。这个经历让我学到很多,包括自己的独立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对我有很大帮助。”
毕业后,宗馥莉进了加州佩珀代因大学学习国际贸易。在多年留美的时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宗庆后到美国考察业务,父女才可能有珍贵的相聚时间。
2004 年,宗馥莉大学毕业,她毅然决定回国,开始参与娃哈哈的内部事务。
那些年,中国的“企二代”很多,但并非人人都愿意回来接班,原因是很多民营企业从事制造、零售、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无论企业本身经营得如何,行业所处产业链上下游大都充斥着传统理念和既得利益力量,再加上“企二代”普遍没有充足的业绩支撑和威望背书,这些都让他们对接班这件事望而生畏。
但宗馥莉却坚决回来,一如当年坚决地离开。
回国后,在宗庆后的安排下,她从了解生产线开始,随后像其他新人那样一步步向上走。
22 岁的宗馥莉有些稚嫩,与父亲的工作角色距离也比较远。在员工眼中,那时的宗馥莉年轻微胖,做事爽快、说话直接。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同事是宗庆后的女儿。
2007 年开始,宗馥莉兼任娃哈哈童装公司和哈卡倩娜日化用品公司总经理。宗庆后让她负责这些领域,既是考验和锻炼,也是为了多元化试水。但是,在娃哈哈“家文化”里孕育出来的下一代,终究不会甘于做童装和日化。

part2·父与女
“父亲教会我吃苦,但我要解决的是‘为什么 总要吃苦’。”
宗馥莉不会甘心生活在他人光环下,哪怕这个人是宗庆后。
2013 年,在“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突然问:“父亲是你的偶像吗?”面对台下的前辈,宗馥莉回答说:“是,也不是。”
聚光灯下,她说道:“我爸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但是我应该要超越他!”这番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也包括宗庆后。
此时的宗馥莉表现出了与父亲那代人不同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她更直接坦率,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这种区别体现在种种细节里,很多人都能轻易看出。
最明显的例子是两代人如何处理问题。
以前,宗庆后在市场竞争中所向无敌,一切以自己的节奏为主,但在面对某些办事流程时,他还是会放慢节奏去适应。宗馥莉与父亲不同。比如,当企业的审批遇到瓶颈,给出的理由是负责人不在或者外出开会时,她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让领导在外地继续处理。
宗馥莉不会想太多,她只是单纯地认为,效率第一,“打直球”不是更好吗。但效率的刀锋,常会划破温情的面纱。
除了代际观念产生的差异外,她的思维代表了新阶段国际化视角下成长起来的企二代,而宗庆后的思维方式则更多属于传统派。
初进娃哈哈时,宗馥莉认为,企业想要有所改变,就不能靠“人情”来管理。比如那时宗馥莉手下的员工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被解除合同,赔偿照给,但人别在这儿干了,难有讲人情的余地。而宗庆后常会将一些被开除的员工重新带回来,并善意地对女儿提出建议。
随着年龄增长,宗馥莉越来越认真地思考父亲的行为,管理风格也在变。她不再是雷厉风行的叛逆者,而成了趋于稳重的企业领导者。
从经营者的视角出发,她越来越理解宗庆后过去的理念和做法,逐渐认同“家文化”的特殊价值。
从一个望女成凤的父亲内心而言,宗庆后为企业接班形态选择了两种模式 :或者是管理团队接班,宗馥莉只需要当大股东 ;或者是宗馥莉亲自领导团队,成为真正的接班人。他对女儿说:“随便你,接班或不接班。”父辈的“随便”,是子女最难接的考题,但宗馥莉不可能随便。

part3·苦修
“富二代?不,我要做‘创二代’。”
考验,始于 2007 年。
宗庆后将刚成立的宏胜饮料集团交给宗馥莉独立运营,从这一天起,她就被贴上了“宗庆后接班人”的标签。
这家当时仅有一条灌装线的企业,成为试验田。没有宗庆后和相关资源的庇护,宗馥莉带着数名员工跑遍全国选址建厂,甚至为采购一台德国设备连续谈判17小时。
那一年,宗庆后 62 岁,在娃哈哈内部人士看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宗庆后的身体已不允许他过度操劳下去,宗馥莉接班是必然的事”。当时有媒体采访宗庆后,问其何时退休,宗庆后露出一脸自信的微笑说 :“等 70 岁吧,把女儿扶上马送一程,我也可以轻松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