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市受阻,但金利来依然是金利来!
当资本市场沉迷于“流量—变现”的短平快游戏时,金利来用退市的勇气,宣告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做品牌就像种树,有人盯着果实,有人浇灌根系。在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看来,领带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载体—从早期的“男人的世界”到如今的“GOLDLION 3388”,金利来始终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
从穷小子到品牌觉醒
1968 年的香港,曾宪梓在唐楼阁楼里踩缝纫机,再将自己手工制作的领带沿街推销。这个从广东梅州走出的青年,在泰国经商失败后辗转至香港,寄居在舅父家的阁楼里,缝纫机是他唯一的家当。
彼时的香港男装市场被欧美品牌垄断,一条进口领带售价数百港元,而本土作坊出品的领带因工艺粗糙无人问津。曾宪梓白天推着木质板车在尖沙咀、旺角的写字楼间穿梭,夜晚研究进口领带的针脚密度,因为他发现,意大利领带的缝线间距精确到 2 毫米,而自己制作的领带误差超过 1 厘米。
为突破面料易起皱的难题,他跑遍全港布行,最终花高价才买到合适的布料。
回到阁楼,他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反复试验熨烫温度和压力,最终将领带的平整度提升到“对折后看不到褶皱”的水准。
《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 :从穷小子到商界巨擘的传奇人生》记载,那段时间他日均工作 18 小时,手指被缝纫机扎破多次,创可贴成了最常用的“工具”。
1970 年,为打开销路,曾宪梓向香港百货公司提出“寄卖模式”:将领带先放在百货公司柜台销售,售出后百货公司分三成利润,若滞销则由曾宪梓承担损失。
这种“零风险供货”在当时的商界闻所未闻,百货公司经理盯着这个眼神坚毅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 :“你这是拿身家性命赌口碑啊。”结果,首批领带三天售罄,回头客甚至追着问 :“那个金狮牌什么时候补货?”
“金狮”本是曾宪梓为品牌取的原名,取“金”之贵重与“狮”之威严。但很快他就发现,在粤语中“狮”与“输”发音相近,讲究彩头的香港人对此颇为忌讳。
某个台风夜,曾宪梓在阁楼里辗转难眠,盯着窗外被风雨吹打的“金狮”招牌出神。突然,他想起英文“GoldLion”的发音,灵机一动将“狮”音译为“利来”—“金利来”,既保留了“金”的富贵意象,又以“利来”传递财富亨通的美意,这个融合中西文化的名字,就此诞生。
一个品牌的黄金年代
1971 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问香港期间,曾宪梓以高价买下电视转播赞助权,在表演赛中首次投放“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广告,引发轰动,这句广告语精准命中了中国男性对身份象征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