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青年
发表于 2025年7月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谭 亚 朱作明 陈俊伶 赵春雨 马 冬

智慧支持 / 商界趋势研究院

研究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新兴产业创新,越来越不容忽略的是每年多达数千万的普通高校在读及毕业生人群,他们是创新创业大潮的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最大化试错。据调查,与学业、兴趣捆绑的创新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支撑和驱使着大学生走向自主创业这条路。但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群的创业比例和成功率都有待提升。

他们能做什么?大学生创业如何体现差异化,有什么优势和特长?结合专业背景,他们能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具备怎样的竞争力?留给他们的试错空间究竟有多大?

早在 2008 年,华东师大“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就曾引起热议。高等教育专家认为,不必对此过度担忧,创业也是一种学习,该政策反而是大学开放度、包容度的一种体现。

17 年过去,这种开放、包容被国家写进创新发展规划,用创业替代择业成了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走向人生旷野的新起点。

这片创业新大陆同时也吸引了另一群顺势而为的人。帮大学生渡客过河的各种政策制定者、孵化平台投资人、路演现场集中涌现,共同托举着一个个鲜活、稚嫩的项目。

值此 2025 年毕业季,本刊编辑部第一时间将镜头对准高校学子。极具特殊意义的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生于 2002 年以后,是典型的00 后。他们既是被各种品牌和商家研究的“Z 世代”,也是初出茅庐的新生代创业者。这群 00 后掀起的创业大潮,和吃苦耐劳的 70 后、脚踏实地的 80 后、“非主流”的 90 后有哪些不同?又能带来怎样的期待?

关注他们还因为,00 后开始登上创业舞台,他们的理念、情怀和努力,将决定着接下来 20 年我们大部分人的吃穿用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创业的使命,今天这束聚光灯理应投向他们。

2025 我敢闯!

2024 年,在一次青年创业大赛上,有嘉宾作了“使命引领,塑造未来”的主题演讲。他提到 :“面对当前的技术趋势、市场变化以及青年发展,要相信机会依旧存在,创新就是我们的破局之道,在硬科技创业路上,青年需要直面机遇,主动承担时代使命。”

青年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 :创新就是要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新形态保持好奇心。

在此之前,创业教育变得越发重要。不是让学生都去开公司,而是培养企业家精神,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这颗种子需要经历唤醒、培育、实践这三个阶段的成长,恰如“儿童精神”的发展规律。

创业教育是一堂必修课

高校的创业社团里,大一新生通常报名踊跃,但能坚持到大四的项目不足 10%。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相关负责人曾说,社会总说“大学生要造饭碗而非抢饭碗”,现实却是“坯都未成型就夭折了”。

“唤醒”环节的缺失显而易见。一位大学生带着在校园里学到的技术创业时发现,须重新学习市场运营。这位开发 AI 写作服务的年轻人坦言,大学生创业要契合时代发展,而技术只是起点。

那么,企业家精神该如何唤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一些尝试。该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每月会编制 《就业工作简报》,对预警专业进行动态监测。“我们构建了‘招—培—就’联动体系”,中心负责人谈道,把就业率作为学科调整、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他们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一年要推送信息 300万条。让信息跑起来,让渠道畅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种精准匹配,让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唤醒还需要载体。对马云而言,1994 年创办海博翻译社时的坚守,是他的创业启蒙课。当卖小商品的收入远超翻译业务时,同事建议他关店,他反问,成立翻译社是为了挣钱还是满足需求?这份初心一直支撑着他蹚过难关。

创业初期,名片上印着的“工程师”职称是马化腾的唤醒教育。他回忆道,为推广 OICQ,这位创始人甚至在线上假扮过女生。

湖南师大的刘同学,在目睹湘绣技艺后继无人时感到心痛。她创新设计的鬅毛针创意服装,将湘绣带上国际时装周,并引入智能机器人辅助绣娘。通过 13 项专利和 50 多项著作权,她带动 120 多名绣娘就业,创造经济效益 3 000 多万元。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社会熔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娟娟指出,课堂知识必须与创业阅历结合才能内化。

湖南农业大学的徐伟伟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化。饲料原料被“卡脖子”,他依据所学研发出生物法降解技术,用菌株将秸秆变成饲料,该技术荣获“创青春”金奖。而这一切都源自他下乡时目睹农业废弃物浪费时的触动。

“大学生应选择具有专业背景的领域创业”,浙江万里学院执行校长陈厥祥强调。该校数据显示,专业相关创业项目的存活率比普通项目高 42%。

政策鼓励勇闯无人区

政策支持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助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高校可将创业成果折算为学分,创业失败学生可申请延长学籍。这些政策如同安全网,让创业者敢闯“无人区”。

比如,武汉“青桐计划”为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 3 年免租办公场地 ;内蒙古将创业补贴提至 5万元,小微企业授信额度提高到 5 000 万元 ;浙江省试点“创业导师 + 风险投资 + 产业资源”三位一体模式,要求高校创业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不低于60% ;湖南省实施“雏鹰计划”,打造出创业热土。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湖南向全国青年发出“背起双肩包即可来湘创业”的邀约。当年全省新增注册青年创业企业 3.2 万家,同比增长 27%。

一个双肩包,一颗敢闯的心,湖南街头的年轻创业者小陈用 3 000 元启动资金开发社区废品回收 App,三个月就拿到首笔天使投资。

唤醒只是起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鲁宇姣认为,关键在于构建“孵化—成长—反哺”的循环。她推动了湖南与粤港澳共建“创业飞地”,实现“研发在湖南,验证在湾区”的联动。

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的镁合金技术,通过深交所“双创板”实现专利证券化,为毕业生团队提供转化通道。视比特机器人等企业还设立反哺基金,支持校园内的早期项目。

一位资深创业导师说,年轻人应带着被唤醒的勇气更频繁地走进现实,在成功与挫折中完成企业家精神的建构。

2025 我能创!

瞄准 Z 世代、赚 Z 世代的钱,一批企业和品牌曾颠覆行业逻辑,吃到红利。现在,Z 世代亲自上场,他们要开始赚其他人的钱了。

和前辈们抢用户,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有丰沛的机会,也有迷惑性的险滩,很多创业者在做商业计划书时总习惯将市场描绘得很大,在和多种经济、社会、心理变量的复杂博弈过程中,00后除了应对必要的技术应用、资金来源、团队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还要从被研究的“Z 世代样本”换位成“洞察者”本身。

现在,他们又将怎样洗牌、发牌?

在正式步入社会前,校园的“00 后马云”们如何从 0 到 1,搭建商业帝国的地基?踩着 80 后、90 后翻新的创业土壤去创新和做出差异化,这群新新青年怎样用有限的经验和模式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不一样的 22 岁 00 后创业高唱“孤勇者”

非主流 90 后曾制造了无数奇闻,他们从打扮、穿着到行事风格,都饱受议论,创业那些事也被写进很多报道和案例中。在这些烫着“玉米须”、剪着齐刘海的人身上,标签有点不够用。

十多年前,媒体在采访还是在校大学生的 90后创业者时捕捉到一些心声,“我希望,当我有一天真正累了,想退休时,回忆起我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想要“不一样”,做不同的事情,让自己显得更酷、更拽,甚至更“二”,90 后创业者要的是这些。

相比之下,晚 10 年出生的 00 后显得更务实,彻底抛弃了“中二病”。记者从《2023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看到,62% 的创业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应用” 是项目核心优势。将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转化为远大前程的敲门砖,00 后不再像前辈那样“不务正业”。

这批普遍生于 2003—2004 年,典型的 00 后,其成长环境和前几代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普及、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相对好很多的经济条件……他们睁眼看到的是财富完成原始积累后的迅速膨胀,商业的花花世界提升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生产力。

父母是 70 后,成长和受教育程度相比 60 后更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继 60 后下海那批人后更有智识的生意人。把“生意”做成“事业”,耳濡目染地影响着 00 后这代人。没那么多“苦”要硬吃,他们在温室中长出不一样的商业嗅觉,写进创业基因。

这是历史上最好的创业启蒙和红利。理想、认知和志趣,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共同重组了 00 后这代人的群体特征,并催育了他们的创业思维。

据本刊记者对首批 00 后大学生的毕业体察,“创业”的确是就业、考公考编考研之外的热门选择—用创业打开崭新的 22 岁成了更多 00 后的选择。

从思考到决策,00 后的创新闯劲和对失败的态度都明显不同。

研究 00 后创业,本身就是一条新的赛道。据了解,他们选择的方向、领域和方式更务实,更注重技术驱动和细分市场,而 90 后早期创业更多依赖营销炒作。前者在 AI、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参与度更高,且更倾向于跨学科合作。另外,文理科专业背景在科技和人文方向的深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理工科学生倾向于依托实验室技术创业(如半导体芯片、医疗设备) ,文科学生则擅长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商业模式(如内容 IP、社交电商) 。另外,地域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一定的创业特性,如一线城市更多集中在科技领域,而二三线城市可能偏向本地服务或传统行业的创新。

00 后创业者的“元认知”奠定了优势,但另一面,这群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必须对抗的还有自身经验的不足。运营风险(如员工管理、供应链问题)是长期课题,这些都决定着 00 后创业者画像。

务实、稳健但缺乏经验,影响了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整体成功率约 3%~5%) ,但00 后更愿尝试,更无畏挑战,构成这幅创业者画像的底色。

没有痒点 随时能买单离场

和社会创业者相比,无家庭、无职场负担的大学生更易接受“失败即经验”。部分高校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他们扫清障碍。

这些都促成 00 后创业大军抱着“必死”的决心上场 :有韧性、快速决策、不行就换,将单位时间用到极致。因而,困扰创业者的“七年之痒”在 00 后身上普遍消解。“痒点还没到,项目可能就死了;即便遇到痒点,每天快速决策行动也能迅速将痒点挠破,找到客户痛点。”一位大二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告诉《商界》,美团王兴是他的偶像,他曾无数次研究过王兴最初做美团的三年。他用“10 年起步”将苦逼做成牛逼,将创业时间轴延长,“在我心里哪怕明天就关门,今天晚上 12 点前我都会认为它能再挺 10 年”。

不怕失败,00 后更倾向于抱着远大理想和同理心去挑项目。有互联网开阔眼界、弥合比前辈们更多的信息差,这群人总能将优秀或走麦城的案例总结成自身所需养分,并从中提炼可能性,想方设法去实践。

对创业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形成这代毕业生的精神面貌和情怀,并逐渐表露出一种普适性。比如善用科技驱动、关注社会问题、利用社交媒体做营销等。“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还未完全被固化的思维束缚,对新技术、新趋势敏感度高,更易提出突破性想法。”一位高校创业导师在接受采访时称,“守正创新”,00 后大学生普遍会结合专业知识与学术资源去聚焦自己的优势,再从专业背景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赛道。

我们从创业必备的维度来看,00 后创业有这些特点 :

1. 价值观:更关注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更倾向于解决环境、教育公平、社区服务等问题。如环保科技、公益组织支持平台等。

2.资金来源:更多依赖学校的创业基金、政府补贴、天使投资,而非家庭支持,此外更擅长利用众筹平台来筹集资金。

3. 团队结构 :更倾向于跨学科合作,结合技术、设计、营销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形成多元化团队。

4. 风险承受能力:由于年龄较小,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失败的接受度较高,但缺乏经验可能导致项目存活率较低。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我们观察到,服务一小撮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需求—不同专业背景的00 后都善于找到“策略人群”,再钻营“单一品类”,这些是在抢跑时间、快速试错后沉淀的一套独有经营模式。

在这个坐标上做创新和差异化,是包括如何找项目、试错、抓牢商机、匹配能力和资源在内的全过程。

采访中,我们搜集到一些案例,这几乎是 00后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最大公约数:在无数次被验证可行的“商业模式九要素”画布上的 Mini 版。

比如客户细分。刚刚面向投资人进行路演的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王庆,边求学边创业,从校园地摊起步做到年营收 1 300 万元,他的创业起点是搞定球鞋上二次创作国潮图案并为之买单的一小撮人。

排除客户关系、重要合作等因素,社会经验不足、商业认知薄弱、缺乏市场调研能力的 00 后创业者,如何摒弃“自嗨”,不在专业内部的技术逻辑里横冲直撞,转而死磕用户需求,锚定这个足够支撑一个小微团队存续的要素?

这也是品牌从 0 到 1 那个真正的“0”。王庆的项目起步于 2022 年年中,但在校园地摊上并未真正起步,“摊位无人问津,几乎没卖出几双鞋子。”王庆说,那段日子很辛苦,创业不易,直到后来将手绘国潮图案一双双地上传到网上才渐渐成势,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直到有一天,他设计的一款篮球鞋意外火爆,多家鞋企联系他,希望与他合作。以此为契机,王庆成立武汉壹心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国潮球鞋设计。目前公司已与李宁、耐克、阿迪达斯等多家品牌鞋企建立合作关系。

在普通款式的鞋子上进行二次创作,看似只是满足很小众的个性化需求,但在中国这么广阔的市场,任何小众化的需求都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定人群就是选市场,事实证明,00 后最擅长结合专业背景去寻找能阶段性养活团队的人。

该案例还蕴含着“个例普及”的创业思维。从球鞋二次图案绘制到定制包包后,王庆和高校老师一起攻坚技术壁垒,公司在短时间内搭建了“设计—定制—运营—售后”体系,开启大面积的市场化应用。

团队后来还将 AIGC 引入设计环节,用人工智能辅助创意设计,实现“3 秒提供 100 种配色思路”,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当 AI 普及的风口撞上 00 后创业大潮,天然的创业机会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无形中催生和扩大了消费规模和空间。

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供给。00 后大学生创业善于用工具和新思路去寻找空白地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要我觉得这里存在需求和痛点,就能在国内找到至少千万级用户存在同样的想法”,他们坚信,这个想法一旦没有其他人去提供解决方案,那就是一个新的创业机会。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