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找准本质需求后的长期耕耘。
“妈妈为什么要上班?”三岁的女儿仰头问。
姥姥脱口而出 :“因为要挣钱给你买奶粉呀。”
黄缨宁立即纠正 :“不是的,妈妈上班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在工作中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你以后也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样的代际冲突,是许多年轻父母都经历过的育儿窘境。2022 年底,当黄缨宁抱着年幼的女儿,目睹老一辈“过时”的教育方式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芽 :为什么不能让 AI 来当孩子的成长伙伴?
北大人工智能视觉专业出身的黄缨宁,手握谷歌、阿里等顶尖企业 Offer,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儿童 AI 硬件创业。2024 年 5 月,贝陪科技诞生 ;一年后,一款头顶小豆芽,戴着超能眼镜的毛绒玩具出现在孩子手中,它能对话、讲故事,还能识别情绪。这位 90 后创业者用科技重新定义了“陪伴”。
撞了南墙
在创业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怀揣着独特的梦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勇敢地投身其中。贝陪科技创始人黄缨宁便是这样一位创业者。
黄缨宁的“敢”,在北大读书时就初现端倪。当同窗为读博或名企实习名额竞逐时,她已埋下创业的种子—放弃直博资格,只为专注验证商业构想。
“人可能只有在撞到南墙时,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坐在堆满毛绒玩具原型的会议室里,黄缨宁这样解释当年的选择。
在大厂实习时,她发现自己无法忍受“一眼望到头”的工作状态 :“应届生在大公司能做的事太局促了,对我来说不够刺激。”
2014 年,初出茅庐的黄缨宁在深圳开启首次创业。
作为 CTO,她带领团队主攻计算机视觉在中小企业的应用。“那时看到的是污水检测这类商汤、旷视不愿做的‘小单’,只觉得这些需求应该被解决,却没想过商业模式如何持续。”她回忆道,“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八年后,已辗转于第四范式、阿里的黄缨宁升级为母亲。育儿困境叠加 AI 技术突破,让她再次燃起创业火苗。
创业者的成熟标志,是学会用多维视角审视问题。当技术理想遇上育儿痛点,黄缨宁的“贝陪”项目在 2024 年 3 月萌芽,两个月内产品形态定型。5 月公司成立,7月拿下五源资本融资,2025 年 5 月产品上市—这一次的创业步伐精准而迅捷。
不可否认,早期的创业经历,让黄缨宁积累了经验,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不易。
当再次踏上创业路,创立贝陪科技时,她的创业初心从未改变,但是方式方法升级了。
“早期投资人看团队本质。”她揭秘融资逻辑。当演示 Demo 卡顿时,投资人却表示信任 :“这些问题对你都是小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