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太力的逆袭只是一个开始。它的真正启示在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下半场,不属于跟风者,而属于那些敢于在无人区播种的长期主义者。
2025年 5 月 19 日,当市场目光被茶饮、潮玩等热门消费赛道占据时,一家名为太力科技的日用百货企业悄然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上 市 首 日,太 力 科 技 股 价 涨 幅 超163.93%,市值逼近 60 亿元,成为 A 股消费板块罕见的“上岸者”。和大家比较熟悉的领域不太一样,太力科技的核心产品是真空收纳袋。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甚至“不性感”的品类,却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化战略,在资本寒冬中撕开了一道裂缝。
太力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传统企业逆袭的样本,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逻辑 :在“有品类无品牌”的荒漠中,如何掘金?当流量红利消退,企业如何跨越周期?

冷门赛道里的“隐形冠军”
真空收纳袋,一个多数人只在搬家或换季时才会想起的品类,市场规模不足百亿元。太力科技却在这个领域深耕 20 年,手握 800 余项专利,成为了中国航天专用压缩袋的独家供应商,产品累计 25 次进入太空,解决了航天真空环境中的产品爆破风险与舱内非金属材料缓释风险。其产品密封性、材料耐用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能应用于航天极端环境。这种“技术硬核”属性,让太力在消费者心中悄然建立起“高端收纳专家”的认知。
但技术优势并非太力科技上市的全部答案。
在中国消费市场,大量细分领域存在“品类认知强、品牌认知弱”的现象。例如,插座行业曾有公牛崛起,餐厨配件领域跑出双枪科技。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在于 :赛道看似传统,但需求却是刚性的 ;虽然竞争分散,但技术或供应链存在差异化空间。太力选择的真空收纳赛道,正好符合了这一逻辑—行业早期阶段,杂牌低价横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大众对产品品质的需求逐渐被挖掘出来。
太力科技正是瞄准了这些需求,在迭代技术的同时,逐渐深耕品牌化。
大家都知道,制造企业做品牌,很难,而且还是在一个有品类无品牌的产品领域。但太力科技的创始人石正兵就是要迎难而上。
石正兵早年靠代工起家,主要为宜家、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提供 ODM 服务。2010 年前后,太力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供应链和研发能力,但年营收长期徘徊在亿元阶段。2013 年到 2018 年,太力科技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连续 6 年亏损,最多的一年亏损了 5 000 多万元。面对这样的情况,石正兵也慌了。
2019 年,一次偶然与栈道资本接触的机会,给太力科技带去了新的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