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征服“全球胃”
作者 餐饮说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这条路上,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既坚守“中国魂”,又善解“世界胃”的长期主义者。

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灯下,一家名为“农耕记”的湘菜馆门前排起了长队,辣椒炒肉的香气与英语、西班牙语的交谈声交织 ;新加坡克拉码头的海底捞门店里,金发碧眼的顾客举着手机拍摄川剧变脸的瞬间;而在菲律宾马尼拉的街头,蜜雪冰城的柠檬水与当地热带水果茶同台竞技……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国餐饮品牌全球化的生动图景。

过去十年,中餐出海经历了从“唐人街生存”到“商圈地标崛起”的蜕变。

据《中国餐饮出海发展报告 2024》显示,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已突破 3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9.4%,火锅、新茶饮、地方菜等品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全球市场。

这场舌尖上的盛宴,既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出海的隐形引擎

如果说菜品是餐饮出海的“矛”,供应链则是支撑其穿透国际市场的“盾”。海底捞的海外扩张路径便印证了这一点。

2016 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时,曾因食材运输成本高、品质不稳定而步履维艰。如今,其供应链体系已进化成“全球采购 + 区域中央厨房”模式:内蒙古的羔羊肉通过细胞锁鲜技术空运至迪拜,湖南的辣椒经标准化加工后配送至新加坡中央厨房,再结合本地采购的新鲜蔬菜,最终形成“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闭环。

“重供应链轻库存”的策略,让海底捞海外门店的食材成本占比从 35% 降至28%,供应周期缩短 40%。

湘菜品牌农耕记则将供应链建设前置。早在 2019 年,该品牌便在湖南建立辣椒种植基地,从土壤 pH 值到灌溉水质均按出口标准管控,甚至为每株辣椒建立生长档案。“我们的腊肉必须选用湘西黑猪,养殖周期严格控制,多一天都会影响风味。”创始人冯国华坦言。这种品控,让农耕记的辣椒炒肉成为新加坡华人的解药,2023 年单店日均翻台率达 5 次,超越当地多数连锁快餐品牌。

去海外开餐厅,不是找到店面,培训厨师那么简单。十年前,如果在日本东京池袋火车站附近吃海底捞火锅,很多食材都是吃不到的。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