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落第不失志”的考生
发表于 2025年7月

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进京参加会试的考生超过1.6万,最终只有380人进士及第。那么,古代考生在京落第后,还有哪些人生选择呢?古代有“复读”一说吗?又有哪些“落第不失志”的名人?

录取名额最少时只有96人

根据明清时的科举制度,省级考试叫“乡试”,国家级考试叫“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场设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今建国门桥西北部),考中了便称为“贡士”或“进士”。人们常言“进京赶考”,说的就是参加会试。

明清时贡士的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清代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年),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共取96名。光绪九年(1883年)进京会试考生达1.6万人,只“赐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录取率仅为1.9%。

在北京举办的会试结束后,会在天安门前设“龙棚”(位于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东南侧)张榜公布进士名单。发榜位置在礼部大堂前,其大致位于今前门(正阳门)东北侧,即东交民巷西口路北(今天安宾馆一带)。

明清时天安门有千步廊,廊外环筑宫墙。墙外两侧集中了当时的中央衙门,礼部在东宫墙外最南面。因发榜正值杏花盛开时节,故称之为“杏榜”。

会试揭榜后,还要在紫禁城太和殿前举行“殿试”,此后会举行“传胪”仪式,由皇帝宣布登第贡士名次。考中贡士的考生姓名会被写在“黄榜”上,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棚”内,“棚高丈余,上绘腾龙,下为云海,黄榜依登第名次而悬”。

古代考生“复读”是常态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首次来京参加会试,但出师不利,名落孙山。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