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种意义上说,98岁的曾敏处境不算太坏。她好好地活着,吃穿不愁,有房子住,有钟点工上门照料,尽管饱受功能退行与病痛折磨,日常生活也还算体面有序。但她非常明确地表示要为自己“征”一位“陪聊志愿者”。
这似乎打破了一堵墙——在传统观念里,一个迫近生命终点的老人,好好地活着,已经是最大的福分了。忙碌的子女难以抽暇,老人们更是互相告诫:少给子女添麻烦,少给社会添麻烦。
人们似乎大多默认:老人首先是“老”,其次才是“人”。他们首先是一具需要被照护的身体,而精神需求可能并不重要。但曾敏不满足于这样的“活着”,她选中了64岁的志愿者瑞雪,一次次打开自己那间寂静屋子的沉重木门,坦然展露衰老世界里那些“活生生的”、未曾宣之于口的隐痛与真相。
衰老不会放过任何人
最初,接到“老小孩”网站派发的陪聊任务,瑞雪的第一反应是“奇”。毕竟,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孝顺”和“赡养”几乎是画等号的。老一辈人表达精神需求,倒显得罕见。
后来的一年半里,瑞雪无数次踏进老人的“孤岛”,看到老人更真实的样子。眼前白发稀疏、眼神浑浊、皮肤皱缩的老太太,是20世纪30年代风光的大学生。一份档案材料里记录着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是一张工会组织的集体照,曾敏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个子高挑,身着旗袍,浓密的头发被吹成蓬松挺括的发型,笑容爽利。纵使曾有无限风华,现在,她的世界已变得十分有限:1.68米的个头缩至不足1.6米,病痛缠身,腿脚不便,退守到一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成了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经历着每个人都躲不开的衰老和凋零。丈夫、至亲、同龄好友都走了,最小的妹妹也离世多年。熟悉她的人,带着他们共同的人生记忆逐个消失。她孑然一身、独活于世,过去的事情,很少有人再提起。
高龄独居的曾敏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未来。据国务院2017年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估算,2020年中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年老后的独居,会是什么情形?凭借瑞雪难得而深入的长期观察,孤独的滋味,在曾敏的家中被具象化。老人的小床上系着一根麻绳,一头绑在床尾,一头放在她手边。“我问她,这是干什么的。她说是当拉力器用的,一个人躺着起不来的时候,拉住麻绳,借一把力。”离床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马桶,方便老人就近如厕。每天钟点工会上门清理,但小小的屋子里还是隐隐弥漫着一股气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