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周期性煮蛋法” 煮出一颗 “完美” 鸡蛋
作者 梦溪
发表于 2025年7月

美食江湖中,到处都有鸡蛋的身影。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格调优雅的米其林餐厅,它既可以是简单烹饪的日常美味,也可以是舒芙蕾、蛋奶冻等精致甜点的“灵魂”。那么,你知道吗?看似平凡无奇、人人都能直接上手的煮鸡蛋,最近还吸引了科学家们跨学科研究呢。

煮蛋难题:蛋清与蛋黄的温度博弈

煮鸡蛋,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经典的 “热处理难题”。鸡蛋主要的食用部分是蛋白和蛋黄,但它们的凝固温度各不相同,蛋白凝固温度为85摄氏度左右,蛋黄则为65摄氏度左右。  传统煮蛋法,蛋黄和蛋白均100摄氏度的沸水“咕噜”中被煮熟,火候大时,蛋白虽能熟透,但蛋黄容易过熟,最终口感干实又噎人;火候小了,蛋黄虽能呈现出奶油般细腻的口感,可蛋白却无法完全凝固,不仅影响口感,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米其林大厨们采用了 “低温慢煮法”,将带壳鸡蛋放入60-70摄氏度的恒温水浴里浸泡1小时,这样可以让蛋白中的转铁蛋白凝固,蛋黄的熟度也刚刚好,最终得到一颗“嫩得像布丁”的鸡蛋。这种煮蛋法虽然照顾到了蛋黄的好口感,却无法兼顾蛋白,以致蛋白部分“松松垮垮”,口感不稳定,食品安全性也存疑。

“周期性交替加热法”的诞生

为了吃到完美的煮鸡蛋,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 “周期性交替加热法”(下称“周期性煮蛋法”),让蛋白和蛋黄同时体验不同温度,实现 “分区精煮”。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