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随意就能买到心仪的好物,智能手机更是让我们便捷地获取信息、购物和娱乐,唾手可得的美食及饮品令减重变得艰难。我们看似有了更多的选择,却不自觉地陷入信息茧房和认知壁垒。大脑抵抗诱惑的能力正在减弱,对那些需长期坚持、无法短期见效的事情总也提不起兴趣,比如学习、看书、坚持锻炼等被拖延到无限期……
也许,您或您的亲人可能正处在此困境中,却无力走出。那么,您知道吗?其实这些一定程度的痴迷、成瘾、拖延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而自控力是可以从童年培养的,它也是成年人的终身学习课,良好的自控力会给予我们一生以积极的影响。
自控力是天生的吗 通俗地说,自控力是指个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能够抑制冲动并做出理智决策的能力。它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在童年时期培养。
神经生物科学发现,儿童在2~3岁时其脑部前额叶皮质发育逐渐成熟,标志着自控力的萌芽。此刻照顾者肩负的任务从单纯的“爱和给予”变成“鼓励和陪伴”,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探索世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延迟甚至必要时放弃即时满足,从而获得融入社会群体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照顾者也需以身作则。
自控力影响人的一生 在1968年至1974年间,一项名为“棉花糖实验”即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由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600名儿童中进行。该实验通过观察4岁孩子抵制棉花糖诱惑的时间,来了解他们的自控能力。每个孩子都会与一颗棉花糖独处一室,工作人员在离开房间前会告知: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掉这颗棉花糖就额外再奖励1颗。最后约有1/3的孩子坚持并得到奖励。后续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和3次回访,发现那些当年更愿意等待的孩子长大后整体表现也较为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高校;最后一次回访在2011年,步入中年的他们有着更为活跃的思维。
继“棉花糖实验”之后,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名为“但尼丁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也证明了儿童时期形成的自控力对于青春期和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情况、社会能力、个人收入、经济状况、生理老化速度等都有明显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