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药品!别把“营养补充”当“救命仙丹”
作者 沈晔
发表于 2025年7月

最近在小区内听闻这么个事儿,想想就让人心疼!有位王阿姨一大早去听 “健康讲座”,结果被忽悠着花了8000块退休金,买了三个疗程号称“包治百病”的灵芝孢子粉,更吓人的是,她回家就把医生开的降压药给停了,结果呢?脑出血进了医院!再一看那“神药”,成分表第一位竟然是淀粉。王阿姨不是个例,有的保健食品“宣传”得天花乱坠,什么“诺贝尔技术”“量子能量”“清除癌细胞”听着就玄乎,每年因为乱吃保健食品、耽误看病的事儿,还真是很多!

保健食品和药品到底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两者分别是“营养餐”和“消防员”。

药品:治病救命的 “消防员”药品有“国药准字”这个身份证 (比如H/Z/S开头的一串数字),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过的。   有何用?用于治疗疾病!如高血压药降血压,降糖药控血糖,目标明确。   怎么证明有效?得经过好几轮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它安全、确实能治病。   有何风险?药品说明书上会清清楚楚写明白可能有哪些副作用、谁不能吃、跟其他药同时服用会不会“打架”。   如何获得?一般是医生诊断后开具药方后购买,用来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保健食品:补充营养的“营养餐”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比如缺钙时吃钙片补钙,吃菜少时吃维生素片补充维生素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我国对保健食品实施注册或备案制,也就是说保健食品应有注册号或备案号,并标注“蓝帽子”标志。保健食品包装上应有“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贮藏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