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业,守一城,终一世
作者 黄志宇
发表于 2025年7月

从择一业的偶然,守一城的尽责,到终一世的奉献,自称“从不算传奇,传奇的是团队整体”的他,带领着工作团队群策群力、持续学习,从剥离巨亏地产惊险保壳,在股市波动中抢占先机成功定增,到借力并购助推医药大健康业务崛起,与时俱进练好公司治理内功,其间做成了一件件不平凡的大事,助力一家老牌房地产上市公司成功转型,朝着“创新型医药产业集团”的战略新目标稳健前行

其实进入这一行有蛮大的机缘巧合,我是学经济的,甫毕业便去了国有独资的北京住总集团资产部,也算是专业对口。孰料工作伊始就赶上重组“琼民源”,从此我进入“中关村”董办,从文员、主管、证代,一路走到董秘,“择一业”逾廿载。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中关村”,一个国内外无人不晓的名字,1999年6月8日在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公司于同年7月12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关村名为村,实则是一座创新之城,当时承载了中关村园区建设和园区内中小企业孵化等职能。作为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如何擦亮“中关村”的科技品牌成为时任管理层的心病。公司聘请麦肯锡制定了“四轮驱动”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房地产开发与建安施工、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和高科技投资四业并举。“中关村”立身之本在于拥有特级资质的房地产业务,加上主导CDMA项目建设、与美国微软合资成立自主可控软件公司、牵手电讯盈科成立中关村数据组建IDC数据中心、并购设立中关村证券公司……可谓四处频频出击。然而,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房地产板块风光不再,信息通信遇挫折戟,投资业务也随着资金困顿快速凋零,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经营业绩持续下滑。2007年国美通过收购国资股权实现控股后,逐步清理业务线,聚焦“科技地产+医药”;后又剥离房地产,进一步锚定“致力于成为领先的医药大健康产业服务商”的发展战略。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尽管在同一家企业服务,我却经历了企业从国有控股到私营主导的转换,从上市伊始业务四面铺开,到“四轮驱动”中仅医药业务勉力支撑。医药业务虽毛利率可观、发展势头良好,但体量尚小无法撑起中关村整体盘子,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做大做强医药大健康才是公司的突破口。2014年以前,由于房地产年营收近30亿元,远超医药业务,公司主业不清晰,不但拖累经营业绩,再融资受限,更成为并购发展的阻碍。如何剥离亏损资产,通过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注入活力,成为管理团队必须攻克的关卡。作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接口和核心管理层的一员,我也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剥离亏损房地产业务

由于房地产板块连年巨亏,拖累上市公司亏损,若2014年年底仍无法剥离,上市公司将濒临退市险境。同年7月,重大资产出售方案报中国证监会审批,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优化调整方案,取得交易各方、股东共赢的结果,最终在年底前成功获批并完成剥离工作。当时,上市公司业务中包含房地产不得再融资已属成例,故此次剥离不但成功实现保壳,更为再融资打开了窗口。后续我们陆续转让了其他房地产项目及相关股权,回笼资金发展医药产业。

资本运作助力转型升级

2015年年初公司启动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发展历程谱写新篇。我带领董办小伙伴们不舍昼夜地协调相关部门及子公司,实地踏勘、邮件往来、会上研讨、会后督促;与中介机构广泛交流,深入探讨申报方案、撰写可研章节。此次发行方案原计划募资12亿元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建医药产能、医药研发投入等,但是7月初申报时恰逢“股灾”,亟待审核重启。此时募投项目已开始投资建设,而再融资审批严格且周期长,公司本不充裕的资金渐显窘迫,我们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协商修订方案,并顺应监管窗口指导精神,主动下调募集资金总额至7.1亿元(2014年年末净资产6.28亿元),在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了最大融资规模。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