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否需要市值战略或市值管理战略,以及如何制定这一战略,需要因企制宜、自行决定;更重要的是,市值管理工作并非依靠专项管理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上市公司建立自上而下、统筹协同的战略管理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因一份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结束了“市值管理”有政策却无规范、有理念却无规则的混沌时期,迈入市值管理的新纪元。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规定,“本指引所称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而实施的战略管理行为。”指引将市值管理清晰地定义为“战略管理行为”,而非人们常说的“资本运作”“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战略管理定义的到来,既像是迎来东风,又无异于响起春雷,上市公司时时需要面对的市值管理工作,处处需要防范的“伪市值管理”风险,需要重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和面对。
过往一谈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就容易纠结于股价的波动或低迷,聚焦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忙碌于股权激励、并购重组、增持回购、送股分红等具体的资本运作项目,而忽略了股价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公司质量。过度关注市值管理具体方式的“术”,忽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道”,往往也是信息披露违法、股票市场操纵的诱因。市值管理从资本运作手段蝶变为战略管理行为,正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走向大道的关键所在。
是否需要市值管理战略?
指引出台后,上市公司在推进市值管理时,对公司战略的重视空前提高,有的表态要将市值管理纳入公司战略,有的表示将制定公司市值管理战略。定义为战略管理行为的市值管理,有了迅速体现为具体而全面的市值管理战略文件的意味。
指引第四条规定,董事会应当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根据当前业绩和未来战略规划就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制定长期目标。除此之外,中国证监会并无关于上市公司应当制定市值管理战略的相关规定。该条规定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定的也并非战略,而是根据战略制定的公司投资价值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确乎有些战略的意味,但要求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制定长期目标是正常的,而制定战略,则必须面对公司全局和系统协调的问题。
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在第八条“健全市值管理工作制度机制”中规定,中央企业要将市值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管理行为,明确市值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制定全面务实的市值管理制度并依法合规披露制度制定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