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董事会议事程序公平、董事长负责组织性工作而非不恰当地施加“一把手”影响,如果董事会成员尤其是少数派的动议权得到保护,如果董事们的知情权得到确保,董事会就不容易被操纵、实现科学理性决策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MBA,现任国家能源集团专职董事,曾任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副总经理
董事会议事规则不完善或设计不合理,容易让会议被操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治理水平低下。不完善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如何给操纵会议者带来机会的呢?我们设计和建立的公司治理体系如何像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一样,因为细微之处的缺陷导致整个体系崩塌?本文结合我作为外部董事参与董事会议事过程的微观观察,与大家分享心得与思考。
马其诺防线崩溃的警示
马其诺防线是二战前法国为防御入侵,在东北边境修建的庞大筑垒工事,由数千个坚固堡垒、地下通道及防御设施组成,被视为“固若金汤”。但法军忽视了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阿登高地,认为这里地形崎岖,无须设防。结果德军绕道此处,从后方突袭,令防线彻底失效。正如中国有句古话讲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再宏大的防御体系,若轻视细节或薄弱环节,终将因细微处疏漏导致全盘崩溃。
马其诺防线的历史警示我们,做事需以全局思维审视风险隐患,勿让“微瑕”摧垮“坚堤”。议事规则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正如阿登高地相对于马其诺防线。一旦议事规则不完善或设计存在缺陷,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作为公司法人“大脑”的董事会将失去自主意志,沦为傀儡。少数别有用心者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合法的会议程序操纵董事会,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公司意志,实现个人目的,使得公司治理体系的议事规则成为摆设。
董事长不是董事会的“一把手”
董事长可以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担任组织内其他重要职务,但只能是董事会会议的“主持人”,而非“一把手”,不能违背公平原则对董事会进行操纵。
董事是平等的主体,作为董事会会议主持人的董事长也不例外。由于国内对董事长是“一把手”的群体观念根深蒂固,在董事会这个平等主体议事的场景中,许多人也潜移默化地把董事长当成董事会的“一把手”;甚至他的意志可以直接转化为董事会决议的内容,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会议程序。我观察到,有些公司在董事会完成既定会议议程后,董事长会即兴或者按照事先秘书帮助准备的稿子,发表一通讲话,提出一些要求。他的这部分发言在没有通过表决的情况下,往往被原原本本地记入董事会决议的最后一部分,使其成为公司意志。有些公司对董事会决议要进行表决,此举给纠正上述不恰当的做法留出了机会,但限于群体意识里董事长作为公司无处不在的“一把手”的影响,在缺乏平等对话、公开博弈传统的现实下,大多数董事选择沉默,少有董事对董事长这段凌驾于董事平等身份之上的讲话提出异议,甚至有人认为这更体现了董事长的勤勉履职。
然而在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代表的通用议事规则中,董事长在会议中的行为被施加严格的限制,甚至在其对议题展开辩论时,要暂时交出主持的权力。董事长在董事会会议中就是主持人,而非“一把手”。
为了说明董事长不能把“一把手”的角色带入董事会这个场景,我们可以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