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译现场,听的同时还能记住你听到的东西,这才是“听”的关键所在。“优秀的口译人员,可以把10分钟的即席发言,不折不扣地翻译出来,听上去同原话一样,出口成章,淋漓尽致,好像自己在主讲一样。”1实际上,10分钟并不是口译人员的听力上限。2021年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上,来自中国外交部的中方女口译员精彩地翻译了我方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说的长达16分钟26秒的讲话。
要知道,在无口译笔记的情况下,译员对语音源语的记忆储存一般仅有60秒。2其实,如果信息未得到及时复述,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只能保持15—20秒!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脑记还达不到这60秒呢。这与“不折不扣译出十分钟的即席发言”的要求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剧烈的冲突。口译中,短时记忆会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在高度紧张和巨大压力之下(比如有外语同行也在场,或者现场有人不断地纠你的错),临场经验不足的话,人们连20秒的话都记不住。如果碰上长串的数字、人名地名等,你的记忆储存时间会更短。总之,没有笔记辅助,你的口译就不得不与遗忘的速度赛跑,在讲话人说得长一点的情况下,大概率你会输。你顶多能译上一两句,要么是讲话人开头的两句,要么是结尾的两句,其他的话已被忘得干干净净。因此,“在没有掌握口译笔记技巧的情况下,一般人很难记住较长段落的发言内容。”3“无论多么优秀的译员,都无法实现全凭大脑记忆来进行口译翻译实践。”4
不可否认,口译界确有个别记忆高手、超强大脑存在,在口译过程中全凭脑记,其记忆持续时间超长。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有一位交传译员,是俄国贵族后裔安德烈·卡明科(André Kaminker),他堪称口译界的天花板级人物。有一回,讲话人用法语一口气讲了一个小时,他不动声色地听着,这期间只在笔记本上记了一次。讲完后,他站起身翻译,用英语非常完整地还原了讲话全部内容,连所有细节和细腻的表达差异都没落下。这让他的同事惊讶万分,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地偷偷瞥了一眼他那神秘的笔记本,却发现上面只记了一个单词:however(然而)!5可惜,这种神一般存在的口译天才,凤毛麟角,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
译员心目中理想的讲话人是说完一两句话便主动停下来让你译。但讲话人往往不会这样做,很少有人讲话时肯受20—60秒的限制。有的讲话人会对你做出承诺:“老季,我不会讲长的,讲上一两句就让你翻。”吃过几次教训后,我再也不信这种话,谁信谁倒霉。在大多数讲话人看来,他才不管译员记得住还是记不住他讲的话。他认为“我怎么说,你就怎么译”。译员不能指望口译现场有人帮你去记,更不能指望讲话人会体谅你的难处、按你的想法去停顿。你事先声明什么“My English is poor. Could you speak slowly?”(“我的英语不好,请您说慢点。”)之类的话常常是说了白说。你更不能强求讲话人:“对不起,我记不住,你还是一句一句说,我好一句一句译。”除非你不想干口译这个活儿了。联合国安理会有一次在周末召开紧急会议。一名中文口译新手仓促上阵。只见这位小伙子走到我国代表席位,“愣头愣脑”地提醒道:“大使,俺是新来的。过一会儿发言时,请您跟着我的速度。”结果这个愣头青从此丧失了在联合国做口译的机会。6原因很简单:你提这个要求不是本末倒置吗?到底谁替谁服务?
译员常常处于不能随意打断讲话人的位置,否则讲话人会很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