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本土ESG评级标准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鞠勇
发表于 2025年7月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与社会文化背景,亟须制定符合本土实际的ESG评级标准,以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国际经济话语权。

近年来,ESG理念在全球资本市场迅速兴起,ESG评级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明晟(MSCI)、晨星(Sustainalytics)等国际权威的ESG评级机构通过其评级体系,在该领域国际市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些机构的评级结果不仅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并且会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声誉产生显著影响。例如,MSCI的评级体系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ESG因素,为其形成评级结果,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看法。通过深入研究海外ESG评级体系,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诸多局限性,尤其是在服务对象与核心目标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与社会文化背景,亟须制定符合本土实际的ESG评级标准,以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国际经济话语权。

海外ESG评级的本质剖析

海外ESG评级机构的发展壮大,与投资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研究发现,以资本服务为导向的海外ESG评级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评级体系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核心。从海外ESG评级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ESG评级多由金融机构或与金融领域密切相关的组织创建,旨在为投资者提供评估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对投资回报影响的工具。ESG评级机构深入分析企业的ESG机遇和风险,帮助机构投资者在一定阶段内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例如,MSCI为银行业的ESG评级会关注各家银行的内部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评估银行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贷款业务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员工权益和发展多样性等。其评级方法、数据收集分析以及最终评级结果的呈现,均以满足投资者对企业ESG风险识别与管理效能判断的需求为导向,而非直接着眼于企业如何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贡献。

二是评级结果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可能脱节。尽管很多由海外ESG机构参与评级且评级结果较好的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确实表现突出,但也有的评级结果并未完全体现出企业真实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麦当劳为例,其供应链的碳排放量较大,但MSCI曾以其在环保领域的某些实践为由,上调其评级结果,认为气候变化对于该企业既非风险也非营利机遇。这一评级现象凸显出海外ESG评级机构在衡量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积极影响方面的局限性,其更关注企业如何应对ESG风险以保障股东利益,而非企业是否真正致力可持续发展。

三是数据来源与评级方法会导致评级结果出现偏差。海外ESG评级机构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企业自主披露信息、媒体报道、行业报告等。但这些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可能存在偏差。一方面,企业自主披露的信息或许存在选择性披露、夸大其词或有所隐瞒等情况,且缺乏统一的第三方审核机制加以约束;另一方面,不同媒体报道和行业研究对同一企业的ESG表现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评价,导致评级机构在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各家评级机构在评级方法上欠缺透明度和一致性,对于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大核心维度的具体指标,在权重分配、评分标准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企业的评级结果往往大相径庭,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ESG水平。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