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
作者 门燕飞 刘磊
发表于 2025年7月

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还在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价值链分析理论为企业预算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助力企业从价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预算管理体系。

与市场需求脱节。例如,生产部门追求产量最大化,却忽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销售部门为完成销售指标,采取不恰当的销售方式而增加企业成本。研发部门按预算消耗资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这种职能导向的预算管理无法有效识别和强化价值创造环节,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关联性弱,在预算过程中对资源投向的价值贡献评估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整体竞争力受损。

当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还在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价值链分析理论为企业预算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助力企业从价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预算管理体系。相关研究表明,价值导向的预算管理正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方向,但具体实施路径仍有待深入探索。

价值链理论与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旨在阐述企业如何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从而实现最大的效益。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增值活动构成的链条,每个环节都会给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做出贡献。价值链理论分析帮助企业厘清内部各业务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明确每个环节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价值活动的系统分析,企业能够发现自身价值提升空间,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计划的管理工具。传统预算管理理论围绕计划、协调、控制、激励和评价五大功能展开,强调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的闭环管理,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控制。近年来,企业预算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零基预算、弹性预算、责任预算等多种预算模式,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管理需求。现代预算管理强调与企业战略的紧密联系,注重过程管理而非仅关注结果考核,更加强调预算的柔性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传统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职能导向与价值创造脱节。传统预算管理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进行资源分配和绩效考核,忽视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跨部门特性。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