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京津冀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公益性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适宜构建以三地政府财政协同投入为主、区域性银行信贷为辅的金融支持模式,即通过设立协同发展专项基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主要资金,由区域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填补资金缺口。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聚焦银行信贷、政府财政投入、资本市场融资等京津冀地区常见的金融支持模式,剖析其在区域乡村振兴项目金融支持中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重点探讨乡村振兴项目金融支持模式选择问题。通过结合区域实际案例,从融资成本、风险分担、资金获取难易程度等多维度对比不同模式,为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项目主体选取合适的金融支持模式提供参考,旨在推动金融资源更高效投入京津冀乡村振兴领域,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项目金融支持的现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大城市病”、带动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策略。其中,金融支持作为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提升区域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着资金保障作用。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在京津冀乡村振兴项目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加大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如北京农商银行推出的“惠农快贷”“优农快贷”、天津农商银行推出的“津耕贷”“农机换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为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带来便捷的信贷服务,贷款额度依据信用状况与经营情况确定,且期限灵活。作为金融机构,为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方案,推出特色信贷产品,旨在通过差异化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通过“信用数据 + 产业特征”的双维风控模式,这类产品既控制风险又提升融资效率,真正地实现“贷得到、贷得快、贷得便宜”的普惠目标。然而,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农村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许多优质项目因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缺失难以获得足额贷款,并且三地银行信贷政策和标准不统一,审批流程复杂、手续烦琐,与区域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