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作者 陈金玉
发表于 2025年7月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乎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国家财政的运行安全。在其投资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审计作为保障资金合规投入、项目规范开展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愈发突出。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促进投资绩效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审计范围狭小、技术支撑薄弱、队伍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到审计效果及治理效率。为促进审计质量提升,需对制度架构做出优化,实现审计流程优化,加快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进程,提升监督的即时效应与精准水平,促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及人才队伍培育,打造全流程、全链条无缝对接的审计体系,推动审计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增强审计的治理效能与风险防控能力。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乎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国家财政的运行安全。在其投资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审计作为保障资金合规投入、项目规范开展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愈发突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项目审计范围存在局限。固定资产投资项自审计常侧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凭证的完整性,忽视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后期的效益评估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审查。这种偏重财务审计的模式,导致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未受到足够重视,审计的覆盖范围与项目运行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少数地区的审计工作受机构职能交叉、职责边界模糊等因素制约,对涉及多部门、多资金来源项目的审查能力不足,形成“重审批轻绩效”的审计薄弱环节,难以实现对项目全流程、全要素、全环节的监督效果,削弱了审计在风险预警和治理引导中的作用。

二是审计执行过程中监督职能作用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审计介入时点的滞后及审计信息流动不畅。大部分项目的审计工作依赖事后审查的方法,这影响了对项目执行期间出现的问题的实时动态干预和过程控制。审计部门与项目主管单位、财政资金拨付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尚未有效破除,及时获取关键数据存在困难,影响了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与精准度。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绩效指标体系,监督管理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使得全面识别和管控投资过程中的制度性风险与操作性漏洞变得比较困难,从而削弱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制衡效果。

三是审计结果反馈与后续整改机制失灵。固定资产审计整改闭环机制的建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转化效率。目前,审计结果的反馈流程缺乏必要的刚性约束、问责追责等举措,导致了一些问题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在落实整改措施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存在“重形式构建、轻实效达成”的问题,缺乏对整改情况的跟踪核查与效果评估。在审计环节发现问题后,若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相关主管部门和资金监管机构难以及时掌握整改情况,造成协同监管缺位。制度层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惩戒链条,部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重视不足,整改工作浅尝辄止,严重削弱了审计威慑力和制度执行刚性,影响了投资项目的规范运行和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

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出现问题的因素

一是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职责边界模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制度框架出现碎片化和交叉重叠现象,各审计主体没有明确的权限划分以及协同作业机制,很容易造成职责相互交叉、监管出现盲区或多头管理现象。现有的审计制度对审计范围、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方面未做系统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审计权限界定混乱、责任划分不明的现象。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