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秋季,山城重庆被秋色点染得颇为明媚,虽非典型的江南景致,却也令人想起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那个诗意的季节和诗意的城市里,某一天我收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何旭辉教授寄来的一本充满诗意的书——《诗话桥》。尽管此前旭辉教授已经微信告知:他正在和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合作,做一个古典诗词与古桥的文、工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尝试,并且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即《诗话桥》一书。但我对这个项目还是保持着半好奇半质疑的态度。毕竟,脑袋一拍想出一个忽悠人的新“创意”不难,难的是使这样一个听上去有点玄乎的“创意”真正“落地”。所以当我真的接到旭辉教授寄来的快递时,便带着这点好奇和质疑翻开了那本装帧雅致的《诗话桥》。令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我居然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了,且读得津津有味!
我在土木工程领域深耕数十年,但必须承认,我还是第一次从如此诗意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古桥文化和桥梁发展的历史,《诗话桥》文字之唯美、观察之细致、文献之翔实、体系之完整,给我带来一种非常舒服且时有会心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与我平时阅读本专业理论书籍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诗话桥》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审视我的专业的窗口,从这扇窗看过去,桥不仅仅具备结实的结构形态,更拥有了灵动的诗情画意。
2023年4月,我应旭辉教授邀请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学,便提出了能否见见“诗话桥”课题组主干成员的请求。旭辉教授欣然接受,安排了一场“诗话桥”的雅集,我也因此结识了“诗话桥”团队古代文学专业的负责人杨雨教授。我对杨雨教授说:“你们的《诗话桥》,我是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了一遍的。”她当时的表情显得有些“难以置信”——她可能的确没想到,一个工科学者会有耐心读完这样一部和本专业并没有直接关系的科普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