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8日,在全国外卖配送行业技能竞赛中夺冠的黄晓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致敬了不起的她”颁奖晚会。尽管才做4年多外卖骑手,黄晓琴却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数据:骑行23万公里、磨破53双劳保鞋、培养出127名聋哑骑手。她还在偿还80万元债务后,推动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骑手子女奖学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外卖一姐”。
创业失败送外卖,付出就有回报
2019年,黄晓琴和丈夫从老家浙江省衢州市来杭州市打拼。她和丈夫是高中同学,辛苦打拼多年,省吃俭用,用存款和贷款盘下一家文印店,开启创业之路。可世事无常。不到一年工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防控给各行各业按下暂停键,两人的店铺几乎无人光顾。黄晓琴不甘心放弃好不容易“支棱起来”的生意,只能咬紧牙关撑着。没多久,夫妻俩的存款耗尽,只能靠网贷和信用卡维持日常开销。一年后,家庭总负债已超过50万元。
与此同时,黄晓琴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腺体癌晚期,需要做化疗控制病情。为了救治父亲,黄晓琴又背上20多万元债务。可遗憾的是,父亲最终还是离世了。
眼看欠债越来越多,黄晓琴开始兼职打工。其间,因一个老板接连几个月发不出钱,她的信用卡逾期严重,连高铁都坐不了。眼看女儿就要从老家来杭州上小学,儿子还没断奶,黄晓琴每天一睁眼就为钱发愁。
一天,一个外卖小哥来店里打印资料。黄晓琴随口问他的收入情况,却得知“一天努努力能跑好几百,月入过万”。她当时就来了兴趣,问道:“我也想去送外卖,怎么入行啊?”小哥抬头看了她一眼,直摇头:“要爬楼梯,搬重货,风吹日晒的,你干不来。”丈夫听后也不同意:“在杭州你连路都不熟,咋跑嘛,要去也是我去。”
黄晓琴却不服气,决定试一试。她认为丈夫比自己更熟悉文印店业务,机器坏了他能修理,适合留在店里。
说干就干,黄晓琴注册成为一名外卖骑手。然而上岗第一天,她就出了岔子。当时的单子是送一份外卖早餐,她因为不太熟悉路线,只能跟着导航走。在经过一个大转盘时,黄晓琴转了几圈都没找到正确的路,一不小心,车子倒了,早餐撒了一地。她没有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只能再买一份给顾客送去。等外卖送达时,已经晚了整整40分钟。顾客收到这份“迟到”的早餐时,脸色十分难看。黄晓琴急忙道歉并解释原因。好在看她的态度诚恳,还是外卖新人,顾客没有刁难她。黄晓琴忙碌了一天后,赚到了她骑手生涯的“第一桶金”——173元。不错的收入和众多同行的关怀,让她对未来的骑手生涯充满憧憬。她觉得外卖这一行,只要付出就有回报,还很少有欠薪的风险,挺适合自己。
有一次,黄晓琴把顾客点的外卖派送错了地方,等她兜兜转转一圈送达时,那份餐已经凉了。尽管她一再道歉,甚至愿意承担顾客的损失,最后还是得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差评,被外卖平台罚了款。
黄晓琴痛定思痛,决定好好吸取教训。她暂时停止接单,每天早早骑着电动车出门四处乱逛,以加强对周边餐饮店铺和住宅小区的记忆。半个月后,黄晓琴把自家周围10公里内的小区、饭店、超市等摸得一清二楚。而她的微笑和礼貌,也赢得了小区保安们的好感,看到这名女骑士来送外卖,保安就会打开入口闸门。
渐渐地,黄晓琴的赶路技巧日益娴熟,每天都能完成40单左右,约有500元收入。这让她重新找回了生存自信,每天都充满活力和干劲。
做热心导师,打造“聋哑骑手团”
黄晓琴每天把电瓶车当成“移动办公室”,车把上挂地图标记最优路线,坐垫下藏着笔记本记录老客户喜好:碧桂园3号楼的老太太要少辣,9幢的程序员凌晨点咖啡喜欢加冰……有时顾客忘了在外卖单上填写备注,黄晓琴会细心地打过去电话询问:“还是加冰块吧?”顾客被她走心的服务感动,往往会给黄晓琴打出五星好评。
没过多久,黄晓琴的业绩就成为配送区域的前几名,许多男同事夸她够拼,称她为“霸榜姐”。

外卖平台的站长发现黄晓琴用心又勤快,指定让她来当队长,这样能多一份津贴。当上队长后,黄晓琴对待工作更加尽心尽力。看到许多同事因为跑单慢而经常被罚款,她就手把手教他们跑单技巧,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保持外卖箱的清洁、送餐后要在平台拍照上传、避免被罚款等。
一次,黄晓琴在站长办公室撞见了比画手语的陈亚非,这让她注意到了骑手中的另一个团体——聋哑人。他们虽然身体有障碍,但工作热情不减,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但由于沟通障碍,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难题,比如无法及时接到调度电话、无法与客户有效沟通等。黄晓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为他们做些什么。
黄晓琴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组织聋哑骑手进行专门的培训,教他们使用手语和短信与客户沟通,还在送餐过程中想到了“震动提示法”:将手机放置在胸口,接到单子会有震动感,到店后亮屏展示订单编号即可……
就这样,在黄晓琴的帮助下,聋哑骑手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也显著提升。陈亚非拿着“月收入7234元”的工资条,激动地向她鞠躬。迄今为止,黄晓琴组建的27人聋哑骑手队,日均送单量反超普通骑手15%。“他们听不见喇叭声,反而更专注路况。”她得意地向同事展示队伍“零事故”的记录。
黄晓琴的善举很快在骑手团队中传开,她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还吸引了媒体关注,报道她是“外卖界的女雷锋”。面对荣誉和赞美,黄晓琴谦逊地说:“希望大家都能善待聋哑骑手们,给他们一个更公平、更友好的工作环境。”
摘得桂冠,受邀登上央视舞台
2023年劳动节前夕,杭州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奔跑者》,记录一群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奋斗之美,黄晓琴成为主人公之一。拍摄期间,导演提议补拍“温馨送餐画面”,她却坚持真实记录:在暴雨中脱下工服裹住蛋糕盒,自己则淋得湿透;蹲在路边吞下降压药,接着连爬18层楼给顾客送餐;半夜两点在便利店的灯光下,认真核对女儿的作业打卡……
这部纪录片上映后,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黄晓琴的故事充满昂扬不屈的精神,让大家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还有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看完你的故事,我会更加尊重和理解外卖骑手这一份职业。”网友们的留言让黄晓琴感动不已。
2023年12月,黄晓琴因专业素质过硬,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被推选为浙江省骑手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外卖配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是她人生中首次参加国家级比赛,43名来自各省的优秀代表齐聚上海,其中只有她和一名安徽代表是女性。
比赛前,黄晓琴不断告诉自己,不用紧张,就当作平日跑单一样来,坚持到结束就算胜利。第二天,她穿着整洁的骑手制服早早来到赛场,以快、稳、准的表现,依次通过配送前准备、规范配送、安全行驶、配送实操和异常处置等五个项目的考核。
最精彩的是车技比拼环节,黄晓琴在“8”字弯道上灵活转动车把、扭动车身,稳稳通过窄桥。即使在环岛路口和减速带这样的特殊地形,她也能保持车辆的平稳,外卖箱里的奶茶一滴都没有洒!
经过一路“过关斩将”的比拼,现场裁判在赛后宣布:黄晓琴夺冠!虽然她不是骑行最快的,却是操作流程最标准的,并且在配送服务环节中展露出了细致和温暖。摘得桂冠的黄晓琴,成为无数骑手心中的骄傲。
从上海凯旋后,黄晓琴也收到家人和同事的祝贺,站长恭喜黄晓琴:“这下你可是名副其实的‘外卖一姐’啦!可喜可贺!”她却红着脸说:“这个头衔太大了,我还要继续进步。”
2024年9月,黄晓琴为了提升自己,自费报考浙江开放大学(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小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专业。课堂上,她用自己送外卖的案例解读供应链管理:“商圈就是我的教室,订单量是KPI(绩效指标),顾客好评是学分。”把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一愣一愣的,继而纷纷点头和鼓掌。
在努力赚钱还债的同时,黄晓琴还利用自己在网上的影响力,推动平台设立了“骑手子女奖学金”。首批资助的12个孩子中,有3个是听障骑手的子女。聋哑骑手老杨的女儿,手捧着3000元助学金向她鞠躬致谢:“谢谢黄阿姨和热心的外卖员叔叔阿姨们,你们用血汗钱解决了我上学的困难,将来我要考浙江大学,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2025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致敬了不起的她”晚会现场上,当主持人念出“黄晓琴”的名字时,她略显紧张地登上领奖台,真诚地说:“其实,我不过是在恪守做人的本分罢了,欠下债就要努力偿还;选择了外卖行业就要努力做好这一行;在网上有了点影响力就想为弱势群体做点事……”台下掌声雷动。
黄晓琴的故事,是千万劳动者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划桨的缩影。她以汗水丈量街巷,用善意联结人心,在奔波中书写普通人的尊严与温度。这或许也是对“平凡英雄”的生动注解: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在生活的褶皱里,始终怀揣着向上向善的力量!
编辑|龙轲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