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暑冷品知多少
作者 景志祥
发表于 2025年7月

每年的夏日,当我们走入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冷饮、冰激凌,花样多不胜数,看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这种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的消暑食品只有近现代才有。

但根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办法制冰了——将冬日之冰藏于冰窖之中,至夏日盛暑时取用。到了周朝,这种制冰的方法又更进一步,皇宫之内设有“凌人”,专门负责藏冰之务,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手底下足足有八十几号人。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注意到冰对夏日的重要性。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记述,这里的“凌”即指冰,“凌阴”即指冰窖。而《周礼》中有云:“祭祀供冰鉴。”这就是将冬日之冰盛在冰鉴内,以供夏日宴请宾客和祭祀用。

这里的“冰鉴”可不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的书籍,而是冰箱的雏形。聪明的古人用大型冰块制作成类似现在的瓮的模样,制作好后,再把各种酒水放在里面冷藏,和现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可以这么说,“冰鉴”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冷饮不再局限于皇宫。随着生产力迅速提高,制作冷饮的技术也相对提高。于是,这种往日高不可攀的冷饮开始走向贵族,许多诸侯的宴会上出现了冰镇米酒。

经过秦皇汉武大一统,冷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到了三国时期,冷饮制作已达到很高水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武帝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以北建造了冰井台,高八丈,有一百四十间屋子,上有冰室,室有数口深井,用来藏冰。其子魏文帝曹丕相对于曹操更懂得享受,在其作品《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就记录了夏日用冷水浸泡瓜果解暑消夏的乐事。其中,“浮甘瓜于清泉”指的是将甜瓜放在清冽的泉水中漂浮清洗,“沉朱李于寒水”则是指将红色的李子放入冷水中浸泡。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