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红花的历史溯源
世界上有很多不准确的名称被沿用至今。其中原因诸多,如以讹传讹、翻译偏差、历史误会等。在中文里被称为藏红花,原产希腊的西红花就是一例。它被冠以“藏”字,是因为与西藏有关。其中原因有二:一是西红花在明朝从印度传入我国时是经克什米尔地区入藏,再由西藏转运内地。很多人误以为西红花产于西藏,但西藏实为其聚地而非产地。二是有人把西藏早已引种栽培的药材,即菊科红花属植物草红花,与西红花混淆,误称藏红花。
我们所食用的西红花是用外形漂亮的鸢尾科红花属的西红花花朵中的雌蕊(即柱头)经干燥加工而成。西红花全株可食部分只有雌蕊,其味道辛香浓烈带点苦味。西红花开花期只在秋季的十几天里。为保证西红花的质量,必须在开花当天气温没有变热前的黎明时分进行人工采摘。花朵里只有3根雌蕊,而将近8万根雌蕊才能制作成500克香料。西红花很容易受光和热的影响而变质,因此最好在通风避光处储存。根据物以稀为贵的经济法则,以上种种使西红花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香料之一。
西红花原产于希腊,公元前16世纪克里特岛的科诺索斯神庙遗址的壁画上就绘有西红花的图案。米诺斯人在圣托里尼也有一幅著名的“西红花采集者”壁画,且米诺斯人还进行西红花的贸易。腓尼基人把它添加在月亮形的蛋糕中,以纪念性爱与生殖女神阿斯托雷思。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于916年经摩洛哥越过直布罗陀海峡把西红花带到西班牙栽种,后经十字军传到法国、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红花在明朝传入我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而植株于1965年从当时的西德及日本引进并在京、沪和浙栽培成功。
西红花是兼药用及食用价值的香料,在波斯医药古籍和印度传统的药物按摩疗法中均有记载。近年在西藏已开始少量种植西红花并运用在藏药中。西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它还具有镇静作用,能消除神经不适,提高身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