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夏天文
作者 游北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中国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水心榭    图/视觉中国

近几年因为气候问题,夏天越来越热,极端的暴雨狂风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怀念说几十年前没有这么热,没有这么多气象灾害,其中当然有温室效应加重的原因,但回顾气候史,近两三百年,气候也并不总是那么温和。那么我们把时间倒回两百多年前,那些清代的皇帝们,是怎么度过难挨的夏季高温的呢?

主打物理降温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15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进入了小冰期,清代正处于小冰期的末期。清人谈迁《北游录》中记载,顺治年间北京桃杏丁香海棠等植物开花的时间比现代要晚10到14天,根据物候学推算,当时北京冬天应该比现代要低两摄氏度。但冬季气温低并不代表着夏季的凉爽,清代的夏天也许不如现代都市那么炎热,但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凉爽。

乾隆八年(1743),法国传教士宋君荣记录了北京当时的温度数据,这年七月平均气温高达40℃,7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44.4℃。这个高温不仅仅发生在北京地区,在当时各地县志中都记载了这次高温“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这场极端高温带来的干旱和饥荒,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年。在此期间,乾隆皇帝迅速下令赈济灾民,开挖水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难带来的迫害。他还在避暑山庄忧心忡忡地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他当时的感受:“昔余䆒元理,心地足清凉。朱明任歊蒸,一室如禅房。兹余廑民瘼,视民恒如伤。时维暑雨候,怨咨岂能忘。炎气当亭午,盾日方炽昌。念彼陇亩间,曝背正耘秧。茅檐蚕事急,经纬忙吴娘。蕴隆非所惮,勤劬实可臧。岂无九重居,广厦帘垂湘。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日夕思其艰,怵惕不敢康。安能物外游,逍遥学蒙庄。”大意就是外面天气炙热,百姓依旧在辛苦劳作,我在宫殿里有凉爽的竹席和冰盘,但是心里依旧牵挂着黎民百姓。

诗中提到的冰盘与雪簟都是当时宫廷中常见的纳凉用具,但清代消暑纳凉的方式,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防暑降温用品,而是从建筑就开始注重冬夏气温的变化。

清代的宫殿,大多数都拥有顶高墙厚的配置,保证了室内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效果,在宫殿屋顶木板基层和最外侧的瓦面中间,一般会分层铺坝各种泥背,基本自下而上分别是5到10厘米的护板灰、麻刀泥、月白灰、清灰、铺瓦泥。它们的成分基本是由生石灰、黄土、麻丝、青浆等组合调配而成,总厚度一般为30到40厘米,这层质密的泥背层既能阻隔夏日阳光炙烤下房间的升温,又能在冬季有效保持室内温度,可以说是古代宫殿保温的重要措施。

本文刊登于《财富生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