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锤百炼”到“算法加持”
作者 孙庭阳
发表于 2025年7月
视觉中国

“准确率超过94%,90秒内完成缺陷检测并生成报告”“评测一致率达到100%”,中国钢研人工智能首席专家张云贵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用一组数据介绍“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应用后的效果。

近期,中国钢研 “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南钢集团与华为联合研发的“元冶·钢铁大模型”先后发布,引发业内和媒体关注。本刊记者采访了人工智能业内专家、中国钢研相关负责人。他们介绍了我国人工智能(AI)赋能钢铁行业取得的成效以及解决“工业黑箱”问题取得的进步,同时呼吁促进“数据回流”让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持续赋能行业。

效率大幅提升,技术自主可控

“探索建立原材料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的需求匹配和创新协同机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原材料工业。”这是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中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千行百业。钢铁行业实现数字赋能全要素升级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我国制造业的变革进程。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数智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杨先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上述大模型推动冶金行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知识”双轮驱动模式转型,通过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直接服务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是我国冶金行业首个感知大模型,面向整个行业赋能。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