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按下药品研制加速键

一款药物的研制,究竟有多难?
“业内有个‘双十’说法,要花10到15年时间、20多亿美金做药。”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温书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AI技术向药品研制的各个环节渗透,这一局面正迎来转机。以晶泰科技为例,在其实践中,AI不仅显著缩短新药研发周期,研究人员更可借助其强大能力,向药物和疾病背后的本质属性发起进攻。药品研发和医学发展因此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做出新药
以全球第一款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口服固体新冠药物PAXLOVID为例,2020年,辉瑞团队与晶泰科技深度合作,利用晶泰科技的AI预测算法结合实验验证,显著缩短药品研发时间,仅用6周就确认了该候选药物的优势晶型,加速后续的开发和生产。
“分子变成药物,必须找到合适承载形式,也就是晶体,这是药物研制的关键环节。过去寻找合适稳定的晶型结构,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借助我们的AI预测算法,只用6周时间就找到了。”温书豪说。
缩短研发周期只是第一步。当前,医药研发领域“低悬的果实”已被摘尽,药品研发越来越难,成本持续攀升,结构简单、药效明确的分子愈发难寻。
而AI正为药物研制开辟全新的成药空间。借助AI,研发人员不仅能够创造全新分子结构,还能针对关键药物性质进行精确的分子设计,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以晶泰科技和希格生科共同研制的一款癌症靶向药为例,这款药的研制便是建立在AI创造的全新分子结构之上。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