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有了“慧眼”和“智脑”
作者 宋杰
发表于 2025年7月

7月的南京港江北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卡车在码头主干道上来回穿梭,数个摄像头正将实时画面传输至20公里外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大楼内的大屏。车辆违章时,算法会自动标记记录,同步通报并完成后台闭环处理。这套高效运转的系统,正是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

“港口环境复杂,雨雪天考验视觉识别算法鲁棒性(指系统或方法在面临不确定性、干扰或参数变化时,仍能保持其核心功能和性能稳定的能力);场景种类多,涉及人、机、环境等,导致定制周期长、成本高。”中国联通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士国点出现代港口运转的核心难题。

破局关键在于更智能的“眼”与“脑”。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解决方案。

港口装上AI“哨兵”

当前,港口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

联通数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工巡检就像在大海捞针,稍不留神就会漏掉设备老化、违规操作这些关键隐患。这种方式难以覆盖所有区域,且受主观因素影响易误判或遗漏隐患。”

“一旦脱离人工监控时段,码头起重机超载、船舶违规停靠等风险根本防不胜防。”工作人员补充说,缺乏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与智能预警机制,导致超过80%的港口安全事故都是因未能及时发现和预警隐患所致。数据利用方面也存在瓶颈,港口虽积累大量视频监控数据,但利用率不足10%,且缺乏智能化分析手段,难以有效提取有价值信息辅助安全监管决策。

在南京港,AI技术的应用正悄然改变作业生态:30米高的龙门吊下,工人误入危险区域瞬间触发“岸桥关下站人预警”;拖轮机舱内,AI自动巡检精准捕捉设备异常;驾驶室摄像头识别到司机揉眼动作,“疲劳驾驶监测”即刻报警;流动机械作业区,未戴安全帽的工人靠近时,后台已能及时提醒。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