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破内卷 创新迎未来
作者 郭霁瑶
发表于 2025年7月
张謇企业家学院
民企代表在课余时间交流。本刊记者 郭霁瑶I 摄

百年前,爱国实业家张謇由仕入商,在江苏南通兴办大生纱厂、建立博物苑,希望能以实业振兴国家。

百年后,139位民企代表齐聚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举办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第五期培训班。不同于以往的培训主题,这一次,他们集中学习的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法——民营经济促进法。

在这片曾被张謇以理想与行动唤醒的土地上,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总裁”们重新认识彼此。“这是我的客户”“这是我们同行”“这是我们供应商”……有人笑着说:“既然来了这里,就别再‘某某总’了,大家都是同学。”

5天时间,从上课到实地调研,从政策研讨到夜谈交流,“总裁”们沉浸式当起了学生。跟随他们的脚步,本刊记者也来到张謇企业家学院,看看“总裁”们具体聊了什么,又带走了哪些新的启发与思考。

“有了预期、有了稳定性,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

“真的有用!虽然新法实施才一个月,但我们已经感受到明显的利好。”6月17日,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阴皓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全球化的建筑装饰企业,金螳螂长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项目回款压力。如今,新法带来的变化正在显现。

“收款方面有明显好转,已经有欠款方主动来跟我们协商。”阴皓明笑着说,“我想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

对他而言,这部法律最大的意义在于稳定预期。“民营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变来变去。现在政策能固定下来、完善起来,民企就有了稳定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他说。

培训班现场,许多民企代表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他们用“吃下定心丸”来形容这部法律带来的影响。

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对此深有共鸣。“这部法律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对于民企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支持。有了预期、有了稳定性,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就能专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期待之外,也有企业家提出了另一层关切:法律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能否落地、政策能否执行到位。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