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柑橘的科技味道
作者 石青川
发表于 2025年7月
柑桔研究所里正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本刊记者 石青川I 摄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这种病导致全球柑橘产业年均损失超百亿美元。今年4月,一支中国团队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封面,他们成功解析了“黄龙病”的致病核心。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全球种植总面积可达1.59亿亩之多,总产量更是超过1.6亿吨。我国则是全球最大的柑橘产地,柑橘也是我国优势农产品之一。在长江以南的不少农业地区,柑橘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橙、柠檬、橘和西柚是最常见的柑橘类植物。

黄龙病问题的破解仅是我国在柑橘科研方面的冰山一角,在柑橘的基因解码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在大步迈进世界前列。

一年四季,想吃就吃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苏轼的诗本是讲述11月份脐橙成熟时丰收的景象。但4月初的重庆市奉节县,脐橙也挂满了枝头。不少前来采摘的游客非常惊讶:“现在明明已经过了脐橙成熟的季节,会不会是加了‘科技与狠活儿’?”

“这是‘伦晚’,每年3—4月份上市,现在正是成熟的时节。”采摘园园主笑着解释,确实有科技,但却是农业育种的高科技。

就在去年8月份,西南大学柑研所柑桔资源与育种中心研究员江东因“优质晚熟柑橘新品种创制及推广应用”获了奖。

柑橘一直是我国的优势特色作物。但在20多年前,国内的柑橘大多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成熟期普遍集中在10-12月,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不高,很容易引发卖果难问题。

“尤其是在重庆,中熟品种的成熟期常常遇上秋雨连绵、寡照天气,结出来的果子品质下降明显、腐烂率高、货架期短。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