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农“压舱石”看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 盛玉雷 石羚 刘少华 李铁林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三农”稳,天下安。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克服前期旱情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夏粮丰收来之不易,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乡村居民出行体系。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产业,以科技赋能、以改革驱动,“压舱石”稳如磐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把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把握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三农“压舱石”是一个特殊视角。

(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沙漠种粮”成为现实。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4万多亩由沙化盐碱地改良来的麦田完成收割。

湖北黄梅县,破解夜间抢收照明难题。暴雨来袭前,新开镇下洲尾村将LED灯绑上无人巡航机,4盏150瓦的灯照亮农田。

江苏盱眙县,“割拉碾晒藏”一体化。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北斗系统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移动烘干车开到田间地头。

…………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一粒种,千钧重。从优质抗病玉米品种“中玉303”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到抗倒大豆新品种“中黄301”创亩产超360公斤高产纪录……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