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与中国制造“供需同步”
作者 杨琳
发表于 2025年7月

见过专升本,你见过“本升专”吗?

近期,“本升专”消息登上热搜,评论区就炸了锅。

这一切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信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显示,动车组检修技术等多个专业,仅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计划招生135人,毕业后发放专科毕业证。重点是,毕业生大概率可以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有网友调侃:985文科生现在去读还来得及吗?

事实上,看似违背常规的“本升专”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如何让职业教育摆脱“教育兜底选项”的标签,转化为支撑“中国智造”的人才摇篮,才是这场讨论留给我们的真问题。

“本升专”为啥能成真

“毕业直通铁路局”成为这场讨论的焦点。

很快,该学院回应了外界疑问:“市场有相关的用人需求”“铁路优先招,不能说100%就业,但多数没问题”。

网络上,一方惊呼“学历贬值”,另一方则算起了经济账——铁路系统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前景称得上一笔性价比极高的投资。

喧嚣过后,很多人好奇,“本升专”为什么能“倒反天罡”成了真?

从教育端来看:本科教育偏理论,专科教育技能培养也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从产业端来看,中国高端制造业不断升级,倒逼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归根结底,这是教育体系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调整。

近年来,我国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例,该领域需要从业者既具备机械、电气等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实操技能。

正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解释“只招本科生”时所称,市场对该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专科生可能难以达标。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