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领域公共投资仍有扩大空间
作者 张斌
发表于 2025年7月

编者按: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底气在哪里?活力在哪里?《解码中国经济——12 位经济学家的思享课》一书由《中国经济周刊》编写,特邀黄奇帆、刘世锦、张斌等12 位著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未来走势。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认为,在需求不足环境下增加公共投资,能提高非政府部门的收入和盈利,为其他部门带来正面的外溢效应。

书名:《解码中国经济——12位经济学家的思享课》

编著:中国经济周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点任务。通过较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需要久久为功。在短期内,扩大公共投资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发挥引领作用的手段,也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见效最快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电力和燃气、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大量投资,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领域的投资还有差距。

政府增加公共投资,特别是在需求不足环境下增加公共投资一举多得:一是提高非政府部门的收入和盈利,为其他部门带来正面的外溢效应,帮助经济走出总需求不足局面;二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本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三是设计合理的公共投资项目可以提升公共利益,为生产赋能,为生活增添便利和保障。

存量提升公共投资可从七方面入手

存量提升的公共投资,主要是针对当前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群,提升相关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其在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我们测算以下7个方面资金需求约23万亿~25万亿元。

一是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 4万亿~6 万亿元。住房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一些发达国家 70%的水平。根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 40 平方米左右,折算成使用面积,大概是 30平方米,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 70%的水平、显著高于日本。

我国住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严重不均衡,一线城市住房明显短缺、居住用地供应明显不足。一线城市居民较其他城市住得更挤,同时居住用地供应不足、住房容积率过高,居住质量也较其他城市更低。二线城市的居住质量也有提升空间。

如果未来 5 年住房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一、二线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目前的全国平均水平,且其中一半的增量住房由保障房提供的话。那么未来 5 年一、二线城市将分别有 3.4 亿平方米和 0.9 亿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需求,合计将产生 4万亿~6 万亿元的保障房建设投资需求。

一、二线城市合计需增加保障房居住用地 1.4 亿平方米,产生约 5000 亿元的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约 1.8万亿~3.7 万亿元;一、二线城市保障房建造成本合计约 1.8 万亿元。

二是城市住房更新改造:资金需求 2.4 万亿元。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全国城镇老小区改造的行动方向。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