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叫吴宇伦,2016年拖着行李来到一座陌生的大城市,住在一间月租500元的城中村单间。白天上班,晚上跑外卖,月底到手不过2000多元。你没什么朋友,也不常说话,日复一日,平淡无奇。
直到偶遇了一位女主播。她叫陈欣欣,甜美、善良、但也命运多舛。她说自己妈妈生病,直播公司逼债,榜一大哥骚扰不断,而她无依无靠,只能向你寻求帮助。你信了她,开始充礼物、转账、借钱,花光积蓄,连爷爷留给你的50万元遗产也没剩下。
但有一天,她彻底消失了,微信拉黑,电话空号。你才意识到,你只是她众多“鱼塘”中的一条,而她,是个“捞女”。
这不是社会新闻,而是今年6月19日上线的一款国产互动影游的开头剧情,玩家将扮演男主角吴宇伦,被“捞女”欺骗后,创立“反捞女联盟”,以身作饵,潜入捞女组织内部,一步步展开复仇计划。
游戏原名叫《捞女游戏》,上线仅一天就因海啸般的舆论争议,被迫更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
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传播速度,相反,作为一款商品,《捞女游戏》成功吃透了“情绪经济”中的“愤怒红利”,但也暴露了“情绪经济”下的伦理困境。
爆火出圈
上线当日,游戏定价33元,首发期间打折至29.04元。这个价格远低于同类互动影游(通常在52—68元区间)。而据游戏官方透露,这款游戏至少需要卖出37万份才能回本。但仅仅上线5天,游戏销量突破68万份,登上国区热销榜第一,全球排名一度冲进前三。
根据游戏数据平台SteamDB估算,截至7月1日,《情感反诈模拟器》预估销量已超100万份,全球营收约4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已超3000万元。
不同于传统游戏的虚拟建模,《情感反诈模拟器》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剧情共分为7个章节,单线体验时间大约5小时,可互动素材总时长达7.8小时。制作方称,这是国内首部“情感反诈互动影游”。
一个“被骗”游戏,为什么能让几十万人愿意买单?

原因之一是它对现实的映射。虽然制作团队一再声明“游戏纯属虚构”,但不少玩家发现,剧情中仍然能找到许多现实的影子。
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等现实案例—男主在直播间的ID叫“笨猫”;女主名叫“陈欣欣”;七个章节标题首字连起来,刚好拼出“愿以后再无彷(胖)猫”;游戏中登场的“捞女组织”名为“变凤凰”,也与网络热传的“捞女培训班”高度相似。
不少玩家表示:“虽然是游戏,但确实让人想起现实中那些‘感情骗局’和‘舔狗故事’。”而这也正是《情感反诈模拟器》迅速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男性玩家之中。
制作人木飞在Steam介绍设计理念时,甚至引用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沈逸的一句话:“通过讨论才能形成共识,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永远是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