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文科生的路,不多了
作者 江潮 曾昕
发表于 2025年7月
AI创意图(制作/郭嘉亮)

“对于文科生而言,如果不考公,那么体制外就业方向‘大多就是做销售’。”

近日,复播不久的张雪峰,再次将文科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争议之下,是文科生比专业选择范围比理科生少的现实。

新高考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2025年,全国29个省份全面实施“3+1+2”新高考模式,在实际教学和志愿填报中,文科生通常指的是选择了历史类的学生。

根据媒体整理,教育部公布的志愿填报指引文件中,在12个组合里,物理类考生可选专业数量都超过了历史类,其中“物理+化学+X”的选科为专业覆盖率最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而历史类考生的覆盖率皆低于50%。

此外,近年出现的高校文科撤销潮的趋势和“文科已死”等观点,导致社会心理层面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文科生对自身前景的焦虑。

在这背景下,志愿填报前,信息筛选的重要性,堪比“第二次高考”。

为了尽可能填报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广东考生小黄在高考后浏览了多条关于文科生专业选择的帖子,自己也会发帖咨询请教网友,而她的母亲比她更早就行动起来,在高考前一个月咨询了报考机构,在各大高校直播间蹲点,一边吃饭一边看直播。

他们知道,留给文科生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选择太少

翻阅完厚厚的报考指南后,广东考生娜娜有点迷茫,她发现,自己可以选择的专业太少了。

娜娜热爱地理,但地理类相关专业大多要求选考物理,这对纯文科(史地生)组合的她是一道无解题。

这个情况,湖南高考生沈佳一早就发现了。高一分科时,因为“不喜欢,也真的不擅长”数理化,沈佳选择了“政史地”的纯文科组合。当时她就和家里人讨论过,日后高考专业选择面窄的问题。

而变化还在发生。AI时代的浪潮,更让文科生的处境平添变数。高三上学期末,“文科倒闭潮”的说法逐渐出现在媒体报道上。

近年,部分高校撤掉了部分人文社科的专业。以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为例,今年3月初,复旦大学宣布进行重大学科布局调整,将文科生招生比例从此前的30%—40%缩减至20%,在该校2025年招生计划数3820名中,人文社科名额为776人,占比20.3%。四川大学在2024年一次性撤销31个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音乐学、广播电视学等文科专业。

电影《异国日记》剧照

娜娜也一早关注到了高校文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趋势。哪些领域可能被人工智能重塑?看着身边理科的同学纷纷拥入人工智能、计算机等赛道,娜娜不禁感慨:“我们这个时代是倾向科技的。文科生怎么破局仍需进一步摸索。”

这趋势让沈佳和同学早早开始担心:“文科生缩招,分数又相对高,那些成绩没有很突出,或者说中下水平的同学,应该怎么办?”

这个担忧在当下成为了现实。沈佳所在的湖南省,2023—2025年高考历史类录取控制分数线连续三年显著上涨。历史类本科线从428分、438分升至446分,三年累计上涨18分;特殊类型控制线从482分、496分升至503分,累计上涨21分。

历史类分数线的上涨让不少考生心生疑虑:这是不是意味着上好大学更难了?

李俊是某全国知名教育机构的报考指导老师。他留意到,今年部分省份的历史类分数线比物理类高不少,其中有省份分差在30分以上。根据他所在机构的统计数据,可供历史类学生报考的院校只占30%。这意味着,可能“文科生今年比较难选(专业)”。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