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龙芯中科发布了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
3C6000芯片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ToB,整体性能对标英特尔上一代至强系列;二是百分之百全供应链自主研发,确保关键领域应用安全;三是生产线良率超70%—按照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的话,“本次大会发布的龙芯芯片不依赖任何国外技术授权和境外供应链”。
龙芯中科是“国家队”,区别于华为等“企业队”,其诞生与进步是国家科技战略的一部分,计划也曾因种种波折差点“流产”。
20多年,来路荆棘。从硬杠国外主流产品,直到“纯血”龙芯完全自研。中美科技竞争,中国拿到的开局不利,但用空间换时间、用算法换制程、用多核堆叠换先进架构……在差距中追赶,终有达到世界领先的一天。
筚路蓝缕
龙芯的创业史绝不是一帆风顺。
2001年,龙芯中科还没有“中科”,龙芯只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承担的任务是研发自主CPU。一年多的时间,龙芯1号流片成功,开创中国自主CPU的先河。又隔一年多,2003年,龙芯2号发布。
2009年,龙芯3号诞生。今年6月26日发布的3C6000,就是龙芯3号中3C线上的最新产品。

问题来了。从龙芯1号到龙芯2号,仅用了一年多;为什么从龙芯2号到龙芯3号,隔了六年多?
幕后历程饱含艰辛。龙芯课题组研发的CPU,必须要通过科技部验收。验收无误,才能拿到下一步的经费。在龙芯2号研发过程中,“十五计划”中863计划资助的2C型号,没有达到SPECCPU2000(下一代行业标准CPU密集型基准测试套件)的分值目标。
先是龙芯2号的2C型号性能不佳,加上舆论怀疑倍起,龙芯课题组负责人胡伟武硬着头皮接下了龙芯2号的2E计划,在“比较勉强”的情况下通过验收。
“比较勉强”的意思是,由于硬件性能有限,还是靠后期大量的程序编译、优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硬件设计的不足,完成了国家制定的指标。
对于自主研发CPU,科技部给了一颗“定心丸”。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公开表示,龙芯2E的成功表明,中国“十五”期间安排的自主CPU计划是成功的。这为“十一五”继续支持自主CPU项目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今日不同,中国自主研发CPU并不存在“志在必得”的紧迫性,因此也非常看重对成果和指标的考量—如果花了太多钱,又做不出什么东西,多半还是要放弃的。
好在龙芯没有被放弃。
据胡伟武2016年的公开自述文章披露,龙芯2E流片的同时,胡伟武带领团队开启了龙芯3号的规划。但是,“十一五”中支持自主CPU的“核高基”计划迟迟没启动。“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是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计划没启动,龙芯3号就没有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