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小学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发表于 2025年7月

明确三类典型应用场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使用主体可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任务复杂度以及本地资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实施模式,有序推进相关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

促进学生成长

围绕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面向特定场景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场景包括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互动式探究、强化深度阅读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支持无障碍使用。

辅助教师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教师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助力构建人机协同的高效教学体系。具体场景包括辅助课堂教学准备、赋能课堂互动、精准课后辅导、协同教学评价、促进因材施教。

支撑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文本生成和智能分析数据,优化日常办公、教育监管与评价决策,提升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