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如何揭示肝吸虫病的奥秘
作者 朱红蕾
发表于 2025年7月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由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引起,这种寄生虫会在淡水中繁殖生长,而人类生食带有寄生虫的鱼类后便会被感染。大量研究显示,中国、越南、韩国及泰国均为肝吸虫病的高发区域。

感染人体后,肝吸虫会侵犯肝脏与胆管,引发慢性炎症,甚至可能导致胆管癌等严重疾病。过去,肝吸虫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粪便样本中的虫卵检测,但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CT已成为重要的诊断工具。

肝吸虫病的症状

肝吸虫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消化系统症状 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肝胆系统症状 如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胆囊炎等。

全身症状 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若肝吸虫病长期未接受治疗,可能引发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CT技术:医学影像的革命

CT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就在医学领域掀起了革命性变革。CT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获取人体断层图像的放射影像学技术。CT扫描仪发射X射线穿过人体,由检测器接收后传输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形成详细的人体横断面图像。这些图像能帮助医护人员判断人体内部结构的病变情况,因此,该检测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