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
作者 黄锟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中国特色,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9个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和实践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面临的最大现实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和重要内容,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人口要素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人的现代化过程。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仅有20多个,人口总和约为10亿,在如此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借鉴,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挑战,也蕴含独特优势,这也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是高度自立自强的、不依赖他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必须立足本国现实特征,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考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将人的要素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位置,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汇聚14亿多人民的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也是与以“物质”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要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当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调整变化的关键期,按照世界人口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必然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再向“低出生—低死亡—低甚至负自然增长”转变,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时期人口发展新趋势,以及随之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其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可避免的,未来社会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社会抚养比将继续增加。因而要落实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其二,尽管中国超大人口规模的现实国情长期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持续放缓,人口出生率下降至低点,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导致老龄化少子化叠加,拉高社会抚养比。因而,当前提振生育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人口任务,要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形成对生育行为、两性婚育、儿童成长和家庭建设的全方位支持。

三是立足人口规模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超大规模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根本支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发挥我国在规模经济、大国产业、创新驱动等方面的优势,进而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优质商品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激发14亿多人口的庞大消费潜力,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和国际吸引力。

四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关系矛盾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口与有限的发展资源和生态资源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让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集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前所未有。实现人口现代化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解决民众生产生活需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加快制定并实施中长期资源效率提升计划,以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集约化发展逐步取代粗放式发展。要加大对自然环境的整治力度,逐步恢复多样化生态系统,让资源开发利用既能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最鲜明的特征体现在“共同”上,既主张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正义,又强调生产过程中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共同责任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和合理配置。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既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推动社会分配正义的政治伦理命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经济话题,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制度系统集成创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尽力而为、循序渐进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制定不同阶段的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体系和行动纲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路径方法和政策措施,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基本遵循和具体指导。第一,要提前制定行动纲领,目标要具体,路径要清晰。要在各阶段开始之前就做好规划,及时统一思想,为共同富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第二,要提高行动纲领的实践性,目标要可及,路径要可行。制定科学可行的行动纲领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国内一些具备较好条件的地区可以拿出一些来开展试点示范,不必局限于一省一市,可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探索,除浙江外,在上海、江苏、珠江三角洲东岸等地区都可率先探索推动共同富裕,即使一些落后地区也有共同富裕的典型和例子,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重点任务展开实践,为制定和完善全国范围的行动纲领积累经验。各省市区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国家行动纲领的指导下,制定本地区的行动纲领。第三,要提高行动纲领的精准性,适时调整目标和路径。当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累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不同时期推动共同富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路径,为积极稳妥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指导。

二是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尽快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合理安排劳动、资本和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拓展居民收入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消除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和各种不合理收入或非法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大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再分配中,完善税收制度。尽可能地完善税种,尤其是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税种,尽快推出包括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各类财产税。合理确定各类税种的税基和税率,提高部分奢侈品的税率。完善收入和财产的个人申报制度和税收监管制度,严格税收执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进一步调整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和分配办法;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地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