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自2023年7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深刻擘画“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宏伟蓝图;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4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明确“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南。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呈现显著差异,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培育必须走因地制宜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一重要论断,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彰显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这一理念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将生产力演进规律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既精准把握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又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全局需求。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激活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在于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在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在过往的区域发展历程中,部分地区未能遵循客观规律,陷入同质化、粗放式发展误区,不仅造成资源错配、效率损耗,更掣肘了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精准对接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结构特点,为破解区域发展困局提供科学路径。在劳动密集型地区,通过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保就业”与“促转型”并行的新路径。如智能装配、特色手工业等,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又能借助技术赋能提升劳动者技能。而在高校云集、科研机构密集的创新高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精准布局,构建起“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储备与技术研发优势,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