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灯火如昼、游人如织,曾经的宇宙瓷厂已化身为艺术天地、创业天堂,游客们有的揉捏陶土,有的挑选瓷器,直播镜头将千年瓷艺在云端展现;在安徽省安庆市集贤时空文创园,废弃的老水泥厂在艺术加持下,被改造成可玩、可感、可体验的创意空间,工业“锈带”蝶变为文化“秀场”。
当前,文化与新业态、新技术的碰撞融合之下,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秦腔的苍劲唱腔借由短视频传播裂变,黄梅戏在直播间赢得戏迷的“云喝彩”;在非遗匠人手中,古老技艺嫁接新材料与新产品,实现“活态进化”。与此同时,线上带火了线下,创新盘活了传统,技术重构着生态,街头巷尾、剧场剧院里听戏看剧的人摩肩接踵,苏绣、蜀绣等非遗服饰成为时尚新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让文化“富矿”流金淌银。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比2023年增长7.1%,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新业态营收占比持续提升。这场由内需牵引、创新驱动的文化实践,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更以“文化+”的融合力和开创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底蕴深厚、活力奔涌的新路。
从“老厂房”到“新消费”,工业遗产重生
在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始建于1972年的白鳍豚水泥厂,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2017年,该厂整体搬迁,历经6年沉寂之后,于2023年开始焕发新生,摇身一变成为“集贤时空文创园”:巨型水泥储料仓变身哲思殿堂“时空仓”,废弃的熟料库地基取土后被改造成为“桩坑艺术馆”,数十个铁皮罐错落排列成别致的“铁罐部落”餐饮区,就连废弃的养猪场也变成了“猪圈咖啡馆”。这里,拒绝大拆大建,坚持“坚决不砍树、尽量不拆房”,以创意为笔、艺术为魂,推动着“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场”转变。
走进占地300余亩的集贤时空文创园,除了5000余条随处可见的各种正能量语录之外,各种巧思焕活的艺术创造随处可见。2017年水泥厂搬迁时为方便设备运出,一面墙体被粗暴锤开一个不规则大洞,面对这道工业“伤疤”,园区创始人朱林寿却捕捉到灵感,将其转化成为一个连接水泥厂过往与文创园未来的象征性门户“时空之门”,历史以最意外的方式获得新生。在临时的文创仓库中,墙上挂着各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创意画,画中的钟表可以转动,破旧门板上的柜子可以打开,不小心被打翻的水桶,变成了画外潺潺的流水,据悉这样的作品共有1800多幅。而集贤时空文创园真正的魅力,则深藏在老厂房的华丽变身里,据负责人介绍,“这里90%的建筑是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只是加以整修加固,再注入创意灵魂”。曾见证水泥厂辉煌的销售中心是工人口中的“黄金屋”,高峰时每天的现金流水超200万元,如今已变身为服务大众的“老兵时空餐厅”,烟火气十足。以前的修理车间早已没有了机油味,取而代之的是几十米长、数米宽的“长桌宴”,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寿山奇石、陶瓷、珍贵木料制作而成的404道“菜肴”摆在圆桌上、盘子里,辣椒、大蒜、马蹄、乳猪、烧鹅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负责人介绍,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只天然的肉石熊掌,“这只熊掌石,皮、肉、骨色泽分明,阳光下油光锃亮,看上去和真的没有任何区别,前段时间我还看到几只苍蝇落在上面,连它们都被骗了”!除此之外,原来水泥厂的大礼堂也华丽变身为“中国民居场景馆”,一幅极其震撼的浓缩版“民居长卷”跻身于其中,78栋微缩珍品民居——傣族竹楼、江西婺源民居、福建土楼、湖南吊脚楼等分布在绝美的山水田园之中,构建出一幅“现实版世外桃源”。据负责人介绍,虽然受限于场地没能实现1:1的民居还原,但每座微缩民居均由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竭力还原每一个细节,“每栋房子的建筑成本约为3万元—4万元,耗时两年半建成”。
而在曾经的水泥包装车间,一幅幅远观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烙铁画十分吸睛。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室内艺术馆珍藏着许多素有“平面雕塑”之称的烙铁画,这些作品是电烙铁和木板的天作之合,看上去十分写实。根雕馆则是集贤时空文创园二期唯一的地面展馆,其中藏品很多都是“巨大沉重”的根雕作品。走入其中,威严的秦始皇根雕像,郑和下西洋盛景的巨型“海上丝绸之路”长桌,精美绝伦的“西施浣纱”等形态各异的巨型根雕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很多的根雕作品,都在展示着“木石奇缘”——树木将石头紧紧包裹,浑然天成,在艺术家的手里,木头和石头分别被雕刻成风格迥异的造型,展示出和谐的艺术之美。
在集贤时空文创园区,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几十米高的巨型蓝色罐子,从外面看去这只是传统水泥厂的标配,“原来每个罐子能装1万多吨水泥”,而今这里名曰“时空仓”,已化身为哲思空间。走入其中,《经济》杂志记者看到几十米高的水泥罐圆形穹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孔灯”,据负责人介绍,实际上这些都是切割之后嵌入双层钢化玻璃形成的小孔,自然光线倾泻而下,光影的形状、大小、深浅随时间推移精准变幻,“在这里,时光流逝非常具象化,并且一直不断地转动”。一个罐壁上,老子与孔子巨幅画像分列两旁,似乎正在进行一场古今对话,另一个罐内达摩祖师静坐,头顶上是变幻流动的光线与时空。
在整个水泥厂的改造过程中“生态优先、变废为宝”的理念贯穿始终:原生梧桐树被一棵棵保留,甚至为古树生长空间“开洞”让路;建设桩坑艺术馆挖掘出的8万方—9万方土石,用于垫高原厂区的平坦地面,塑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园区摒弃传统租赁模式,采用创新的合作分成机制,“收租金不如共成长”,负责人表示18个院子,每个小院的店铺都由老板亲自设计,“我们搭建舞台,激发商户的创意和经营热情,共同营造出‘艺术就在生活里’的浓厚氛围”。如今,集贤时空文创园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二期正在打造国内罕见的1.5公里‘空中艺术长廊’,这些走廊将串联起102栋老厂房,形成18个主题艺术馆集群”。记者看到,建筑群里,如铅笔、尺子、烧水壶、煤炉子等各种巨大的造型建筑已清晰可见,“这些老建筑每一栋都会根据其建筑特色设计成为一件大型艺术品,102栋建筑就是102件艺术品,因此也被称为大地艺术馆”。自2023年10月一期开放以来,集贤时空已成为当地文旅新热点,累计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3万人次。这座穿越半个世纪的工业遗址,正以艺术和文化之名,重写属于自己的、充满生机的时代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