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实践铺就生态文明画卷
作者 刘越山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联合举办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2025‘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同时,还公布了2025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征集获选名单,记录着生态绿色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案。

“从‘三北’工程的沙海绿洲,到千岛湖的清水碧波,从‘碳汇草技术’的全球突破到‘零碳县’模式的县域实践,神州大地正处处展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雷学军教授在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绿色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了东方智慧。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

“全球生态修复典范”

2025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还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让我们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雷学军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国际社会把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称为人类难以解决的“世纪性难题”,而“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则向世界分享了一份原创性的中国式答卷。据介绍,由雷学军教授团队研发的速生碳汇草,以年收割4次—6次、单亩固碳14吨的效率,成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中国方案”。在湖南长沙县通过种植碳汇草并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零甲醛板材,实现了“捕碳—固碳—用碳”闭环。截至2025年5月,该技术已在十几个省区市推广,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500万吨,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生态修复典范”。

创新的脚步总是一直前行。早在2005年,已经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究空调机器人成套设备、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雷学军教授,开始把生态环境改善纳入自己的科研视野,当他知道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灾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时,他便把自己长期积累的资金全部用于捕碳、固碳、储碳、用碳的科学实验研究中。一次偶然间,他从刈割后又迅速生长出来的“韭菜现象”中获得灵感:可不可以培养一种既能利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可以反复刈割的草本植物,并在收割后还能将其粉碎、压缩制成碳产品封存起来?他从国内外几百种优质的种质资源中,经过层层选育界定了一类高3米左右、生长发育迅速、可反复生长、一年还可收割多次、累积生物量大、“捕碳”“固碳”效率高的草本植物,并将其命名为“碳汇草”。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