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极则,『玉版十三行』的前世今生
作者 刘岩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书曹植名篇《洛神赋》传至唐代已残缺,仅剩13行,250个字,因此有“十三行”之称。在宋代的著录书《宝刻类编》中,就已经出现“十三行”的字眼了。宋代以来,“十三行”有多种刻本。

标题

首都博物馆藏晋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玉版本刻石,长29.2厘米 宽26.8厘米。石板为苍青色,被美称为碧玉,遂有“玉版十三行”之名。这件刻石几经辗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藏首都博物馆,成为馆藏文物中不可多得的重器之一。

“十三行”真迹及唐摹本的流传

元代时,大书法家赵孟頫收藏了“十三行”的真迹。赵孟頫之后,“十三行”真迹便不知所踪。赵孟頫写有一篇跋语,如今我们还能在《松雪斋全集》中读到,对于了解“十三行”真迹的面貌和流传过程来说,是一篇重要的文字。“十三行”真迹南宋时曾在绍兴内府,但仅有9行。宋代周密所著《思陵书画记》中也记载:“献之《洛神赋》,阑道高八寸三分,每行阔六分,共九行。”南宋末年,9行的《洛神赋》归贾似道所有,他又寻得其余4行,分两段装裱,卷上有贾似道的收藏印章。“十三行”在绍兴内府之前存于何处呢?一些蛛丝马迹显示,它应存于北宋内府。北宋内府收藏极富,徽宗时编有《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著录内府书画藏品。

《宣和书谱》著录的王献之真迹中有《洛神赋》两件,一件是草书,另一件是楷书。楷书《洛神赋》下有小字注“不完”,这件藏品有可能就是“十三行”。赵孟頫在真迹上没有见到北宋徽宗时宣和内府的收藏印章,却见柳跋唐摹本上宣和“七玺完然”(宣和内府收藏品常钤有七方收藏玺印,合称“宣和七玺”),由此他认为,《宣和书谱》著录的是柳跋本。

所谓柳跋本,是唐代的一个临摹本,上面有唐代柳公权跋语。据宋代蔡绦所著《铁围山丛谈》记载,宣和内府收藏的唐摹二王帖达3800余件,而《宣和书谱》著录的“二王”作品总共仅有300余件,可知著录的范围限于真迹。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