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分异
作者 彭李菁
发表于 2025年7月

苏珊·加尔(Susan Gal)教授是备受尊敬的一代语言人类学大师,她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进行民族志和语言学实地研究,研究范围涵盖城市和乡村。她的第一本书《语言变迁:双语奥地利语言变迁的社会决定因素》(1979)研究了奥地利与匈牙利少数民族的状况,至今仍被收录在语言人类学领域的标准教科书中。她广泛发表过关于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分异、语言变迁、语言多样性及其政治经济根源对社会的影响,还有政治修辞学和欧洲语言学史等方面的著作。她的许多研究已经成了语言人类学中各个方向的研究范式。

加尔在匈牙利的村庄Bóly进行田野调查,在这里,人们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工匠,一类是农民。 

加尔与她的长期合作者朱迪斯·欧文(Judith Irvine)最新的著作《差异的符号: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Signs of Difference: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Social Life, 2019)概述了一种新颖的语言意识形态构建社会和语言分异的方法。虽然我在这篇文章中会更关注书中加尔教授写到的田野调查的例子,但也无妨看看整本书的基调。

意识形态的分异

在此书第二章中,加尔考察了匈牙利的德语后裔在语言和社会类型上形成的分异,以及他们使用的德语类型。在这处可爱的小村庄,人们似乎喜欢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工匠,一类是农民。他们说话的方式在外地人听来是非常奇怪的德语和匈牙利语混合,但他们自己之间似乎很坚持工匠和农民说话是不一样的。工匠大多在镇上工作,说话有分寸,用餐讲究;农民不拘礼节,食物朴实和简单。工匠的“精致”语言和农民的“纯正”语言标志着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即使在这些定居者后裔共同生活几十年后也是如此。加尔开篇写到,一位老妇人接受采访时用匈牙利语讲故事,但讲到同是德语定居者后裔的丈夫的时候,就不时切换一些德语词汇,亲昵地称呼她的丈夫为匠人,说他讲话拿捏,词尾多用开元音;讲到她自己时,就说自己是脚踏实地的农民,就事论事,说的德语没有那么花哨。加尔在当地村庄的一位好友是开烘焙店的,对做薄煎饼很有心得,还会用不同的德语词来命名“匠人做的薄煎饼”和“农民做的薄煎饼”,说前者要如何加水和揉搓面团,成品比较精致,后者制作过程直截了当,所以做出来比较硬,吃的时候要加果酱,等等。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