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杭州—淄博”的二等座高铁票,票面价格是485元。在这485元中,有40%—60%是基础设施使用费,也就是高铁的设备成本。人工和能源成本占20%—30%,税费和利润只有10%—20%。可以看出来,票价的大头是高铁的成本带来的。2024年国家铁路的总收入是1.28万亿元,而年总负债是6.2万亿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铁的亏损就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就是高铁的建设成本确实很高。铺设1公里的高铁轨道,甚至比铺设1公里长的5090显卡多米诺骨牌还要昂贵。高铁到底贵在哪了?
车体本身
就列车本身而言,以复兴号为例,采购均价在每辆1.72亿左右。而更早的和谐号列车,因需要依赖从德国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引进技术,所以价格更加昂贵,甚至达到3.8亿一辆,目前的1.72亿已经是国产化后的降价版了。高铁的时速通常在300公里以上,风阻、震动和轨道冲击力等都远超普通列车。为了确保这种高速运行的列车不脱轨、不飘移、不摇晃,车体材料就必须极为坚固,同时又足够轻盈,而且车体造型还要符合空气动力学。我们国内常见的各种子弹头高铁,普遍采用的是铝合金空心型材,轻盈而坚固。
传统火车由车头提供动力拉动整辆列车,但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后方沉重的压载力会造成后方的驱动轮打滑,发生事故。因此,高铁动车组的动力源并不是车头,而是大量的转向架。它位于车底架下部,承担着车辆的重量,就如同是车辆的“脚”一样赋予了动车组移动的能力。在每节车厢下方,都装有两组转向架。高铁车厢有动、拖之分,动车厢的每组转向架都配备两个牵引电动机和两组轮对,每组轮对包含两个车轮和一个车轴。动车组顶部的这个结构被称作受电弓,其顶部的滑板与架空接触网保持滑动接触,磅礴的电能会通过受电弓,经过一系列降压、输出、调整,最终供给交流牵引电动机,最终使每一组动力转向架上的车轮都独立产生动力。


所以,高铁的每一个零部件质量和价格都超过寻常的工业部件,成千上万的传感器遍布车身。而为了应对列车前进时的巨大惯性,制动方式也是多管齐下,既有传统的盘式制动,也有再生制动、空气制动,等等,就是为了确保这台数百吨重的庞然大物,能在需要的时候,从300公里的超高时速顺利停下。从加速与制动到过弯、减震,再至车体轻量化设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尖端的科研投入和严苛的精密制造,而这正是高铁车身造价如此高昂的核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