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当先,方集大成
作者 李艳霞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从机器人直播的风靡,到 AI 智能软件在情感文案编辑、绘画、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桩桩新事物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在那看似无穷无尽的信息智能数据库里,只需轻轻输入一个关键词,便能即刻获取相应的答案,着实堪称 “科技狠活儿”,宛如一件无所不能的“神器”。

目睹此景,我不禁陷入深思:这个备受追捧的 “神器”,难道是 “器识” 中的 “器” 吗?

“器”字最早现身于《论语·为政》之中,书中提到 “君子不器”。此处的“器”,本义为器皿。所谓“不器”,意在告诫人们,切勿像器皿那般,将自己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毕竟,器皿具备容纳、接受的特性,故而后来“器” 字的含义不断引申,有了包容、宽容之意,进而衍生出“器量”“器度”等词汇。

再细细品味清华大学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其中着重强调的便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由此,一个关键问题浮现:究竟何为“器识” 呢?

“器识”这一概念,较早可追溯至《晋书·张华传》,文中记载“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由此可见,“器识”最初是用于形容人的胸襟。若将其拆解开来,“器”指代的是器量、器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识”,则意味着见识、学识以及眼光、境界与视野,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