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记》(上)
1929年10月15日,“大萧条”开始的九天前,弗里茨·朗执导的科幻电影《月里嫦娥》(Frau im Mond)在柏林首映。两年前,这位著名的德国导演为世人献上过一部轰动性的科幻巨制《大都会》(Metropolis)。如今,他再次发挥对科学幻想的热情,向观众展现火箭登月的奇观。
该片情节曲折,既有老年科学家的狂热梦想,又有青年科学家们的三角恋,还有渴望霸占月球背面黄金矿藏的顶级富豪及其恶棍代理人,以及因为迷恋科幻故事而偷偷登上火箭的小男孩,而最精彩的当属火箭发射的段落。
后来被誉为“欧洲火箭之父”的赫尔曼·奥伯特担任技术顾问,片中的载人火箭由他设计。他长期从事火箭研究,独立提出了多级火箭的概念,梦想将凡尔纳笔下的登月故事变成现实。他期待通过参与这部影片,为自己的研究吸引投资。导演为此建议乌发(UFA)公司出钱支持奥伯特,理由是:如果能在《月里嫦娥》首映的当天发射一枚真正的火箭,会对公司收益产生积极的影响。乌发的经理认为无此必要,导演只得自掏腰包赞助科研。(参见李成智等编著的《飞行之梦——航空航天发展史概论》,2004年。)

由于奥伯特和助手都不太擅长机械问题,直到影片上映,这枚真正的火箭也没研制成功。不过,电影中的火箭发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火箭先在高楼内建造完毕,再移至发射区,浸没在水池中,万众欢呼,字幕进入倒计时(这是导演的一大发明,后来的火箭发射倒计时就从此而来),点火,升空,机组人员躺在水平床上应对超重,一级火箭分离后二级火箭点火,乘员身体备受煎熬直至昏迷,舱内地板固定了脚带以便应对失重(失重特效段落长达一分半钟,包括小男孩向上飘浮、酒无法从瓶中倒出而只能用力甩出并在空中以球状飘浮),乘员深情凝望远方的地球等。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