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河洛之地名不虚
摊开一大张河南省的行政图,密密麻麻的城市、乡镇、村落名称布满整张纸。就在这一大堆的地名之中,如果让你圈出几个最想去的地方,洛阳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此前,有位河南的朋友对我讲,河南的东西南北四至,各有一处值得细细探访的“文物窝子”“古迹之城”。北至的古城,是安阳;南至的古城,是南阳;西至的古城,是洛阳;东至的古城,则是开封。其实,依照我的看法,河南省会郑州也属一“至”,也就是河南的中至。当然,其范围大体要涵盖郑州下辖的巩义、登封。这样,“东西南北中”才算凑齐。
在这五处古城之中,洛阳是绝对会脱颖而出的。比历史,它的出现(位于洛阳下辖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要早于拥有商城的郑州和安阳;比立都的时间,它于河南大地上无城能及;比文物的数量,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省保单位,还是市县级文保单位,它都能独领风骚。这便是洛阳。
正因如此,洛阳才成为河南省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
以往人们多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的说法,来形容洛阳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然而,根据近些年来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早在夏代,或有太康、孔甲、帝皋、夏桀等以洛阳一带为都,史称斟;商汤灭夏后,又在洛阳附近建都,史称西亳;西周初年,周公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并将周成王迁来;而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更是以洛阳为都。五代的后晋也曾以洛阳为都三年。这样一算,洛阳实为十三朝国都。
中原大地寻石窟,第一选择是龙门
游览洛阳,首先要打卡的地点,必定是闻名天下的龙门石窟。此石窟群落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时期长达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而今,伊河两岸石壁布满了窟龛,密如蜂巢。据统计,现存窟龛二千一百三十七个,其中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座,龛七百八十五个。这些窟龛中共有雕像十万余尊,题记与碑刻三千六百多件,佛塔四十余座。
来到龙门石窟,给游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或许就是以奉先寺大卢舍为核心的唐代造像群了。它不开洞窟,而是将山体劈成南北宽三十六米、进深四十米的崖面。先人们依崖造像,然后再于崖前造大型木构龛廊,构成奉先寺,故这里又素有“九间房”之称。如今,旧时房舍皆已不在,只剩下这组著名的“露天”造像群。若你数来,会发现有十一尊造像,即卢舍那大佛、迦叶、阿难、二菩萨、二供养人、二天王、二力士。它们主从分明,高下有别,阵容齐备,气势磅礴。这组造像雕凿于高宗龙朔二年(662)至上元二年(675)。有学者将这里比作等级森严、君臣各司所职的封建朝堂,而卢舍那大佛就是高宗朝当政的武则天的
象征。
据造像铭载,建造此寺时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大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典礼。武则天何以对奉先寺如此重视?据传,卢舍那大佛乃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雕成的。他(她)与四川广元皇泽寺内的武则天造像(也是据说)齐名。
游罢龙门石窟,当地朋友会告诉你:去洛阳老城东的白马寺看看吧,那里可是洛阳城的又一张名片啊。确实,若赶上牡丹花期,白马寺与王城公园等地,都会变得热闹异常。
华夏佛教的“老祖先”,或许就在这里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所营建的第一座佛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正是由于白马寺的印证,后世才出现了“世界佛教源于印度,中国佛教始于洛阳”的说法。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翌日问及大臣,言是西方神祇。明帝派人赴西域求之,结果遇到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以白马驮经返回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