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短暂
谈李商隐,不能不说到他的七律,特别是那些如迷宫一般的无题诗。同样,读李商隐,不能不结合他多舛的人生,性格、命运、作品,三者好像是没有缝隙地联结。而在李商隐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短短的七绝《夜雨寄北》,这首诗,仿佛也可以抛开作者,其本身就能够给人无尽的解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尽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字相犯“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但一般而言,随着诗歌艺术的成熟,避免同字重出已成共识,然而李商隐在这里却别出奇招险招,短短二十八个字中,竟有两个“期”字、两个“巴山夜雨”,这样算起来,其实只用了二十三个字。而我们将会发现,即使是这样的“削短”,诗中蕴藏的巨大信息也足够使人说上个一天一夜。
“君问归期未有期”,首句极绝。这一句看起来很普通,甚至似乎还有些单调重复,但其实峰回路转,实在非大手笔不能写出。通常来说,七言诗句尽管比五言诗句更能容纳更多的内容与意象,但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是主语+谓语,后面或接宾语或状语—在创作中,从音律协调上考虑,一般为后三个字。因此,我们不妨做一个试验,将七言诗句中的后三个字遮掉,其实可以替换成其他词语而不影响诗意。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