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王夫之笔下的宋朝两大罪臣
作者 彭玉珊
发表于 2025年8月

《读通鉴论》和《宋论》,都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于晚年写成的史论名著,但又不止于纯粹地探讨历史—王夫之生于明朝,心中对明朝的归属感,是无法撼动的,所以,他对明亡怀有深痛感触。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去读史论史,最为关心的问题,自然就是朝代盛衰兴替背后的深层原因。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王朝兴起之时,初创者无不怀着千秋万代长盛不衰的期待,抱持理想,去规划,去设计,去执行,但,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哪些关键人物出了问题,是哪些关键步骤行差踏错,使得局面日益败坏?

今天我们或许会借用物理学的“熵增”概念,去理解传统王朝政治的积重难返、运维失序;而作为思想家,王夫之则试图将目光聚焦于关键人物的重大动作,去发现导致大厦崩塌的隐秘前兆与转折时刻。

于是,他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以及依据,常有惊人之论,但细细看来,完全符合他据兴衰以臧否人物的逻辑。

比如,宋代最大的奸臣是谁?王夫之在《宋论》乃至《读通鉴论》中,反复提及一人:秦桧—这是公认的大奸巨恶。

和秦桧能够相提并论的有谁?您可能会想到贾似道、史弥远……

王夫之的结论却惊世骇俗。

秦桧:心怀不轨,自坏长城

如果随机采访一位路人:“你认为宋朝最大的奸臣是谁?”相信有98%的人会脱口而出:“秦桧!”

因为杀害岳飞以求议和这件事,秦桧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是最顶端的那段,地位牢不可撼。

关于这一点,王夫之也持赞同态度。

在《宋论》中,他对秦桧的批判可谓毫不留情,斥其“其机深,其力鸷,其情不可测,其愿欲日进而无所讫止”,意思是说,此人心机深,力量凶狠,心思不可测知,欲望日益膨胀而无限度,勾勒出一个阴险狡诈、权欲无穷的野心家形象。

秦桧的奸邪,不仅表现在众所周知的杀害岳飞这件事上,更体现在其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而对宋朝国本造成深层次、长时间的危害。

秦桧遍置党羽,诛逐异己,手段狠辣无情,不只是出于私人报复的目的,他最终的目的,是让皇帝身边留不下一个可靠的大臣—当时高宗年已老迈,普安郡王赵眘(即后来的宋孝宗)刚刚被选拔上来,还没有正式立为太子,一旦高宗死在他前头,那么,秦桧就会另择幼童暂时继位,然后自己再取而代之。此时,外有女真为援引,内有群奸为佐命,篡夺天下,对秦桧来说就易如反掌,这野心再明显不过了。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