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运用规律 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作者 崔士鑫
发表于 2025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就必须积极探索如何准确把握AI运用规律,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强化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必然对主流媒体发展形成全方位影响与冲击,同时也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应用前景。主流媒体要准确把握AI发展和利用规律,尤其要全面、客观评估人工智能应用于传媒领域的长项和短板,科学认识和评价主流媒体在AI时代内容生产、传播模式、平台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存量与增量,突出强化适应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以AI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进一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塑造AI时代主流舆论新格局。

客观评估AI应用于传媒领域的长项和短板

如何以AI技术推动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必须回答的一项时代课题。一方面,主流媒体只有积极拥抱AI时代,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才能始终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另一方面,媒体发展有自身规律,新技术新应用也只有与传播实践和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协同进化,才能切实发挥新质生产力效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传媒领域的具体运用角度来讲,AI并非“万能”,必须客观评估其运用于传媒领域的长项和短板,才能更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AI运用于传媒领域的长项不言而喻,其在内容生产、精准分发、高效传播、舆情预测、效果反馈、业态创新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潜力。

一是自动化内容生成。用AI快速完成新闻写作、视频剪辑、字幕生成、文字校对等重复性任务。许多标准化的稿件,如体育赛事、财经快讯等,利用AI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要素齐全、相对规范的基础报道。人民日报社研发的“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写易智能创作引擎”等,还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基础性报道任务,从而解放人力用于深度采写创作。

二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分发。用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提高相关信息触达率,继而提升传播效率和用户黏性。精准分发目前在国际传播领域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跨语言传播,用实时翻译与多语种播报技术,通过AI数字人用本土化语言播报新闻,有效突破语言障碍。在媒体经营领域,AI分析用户画像可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提升广告转化率,拓展媒体收入来源。

三是多模态内容生产与沉浸式体验创新。运用AI结合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生成多模态内容,通过VR/AR技术打造虚实融合场景,增强新闻现场感,让用户可“亲临”新闻现场。这方面同时可用于媒体商业模式的拓展,将新闻现场的场景转换为虚拟展厅,受众就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边看边买”的场景化服务。

四是数据挖掘与舆情分析。用AI快速扫描海量数据,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等刊发转发新闻的倾向性、用户评论所反映的情绪以及搜索趋势等,帮助新闻从业者发现潜在的新闻线索、公众关注焦点、社会情绪波动变化走向,乃至通过舆情与热点预测发现尚未报道的突发性事件或长期趋势,如公共卫生事件早期信号、经济波动迹象等,提升信息整合速度,辅助深度报道与分析。

同时AI运用于传媒领域的短板也毋庸讳言,其在事实核查、深度分析、权威原创、情感伦理、社会行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AI在事实核查及现场新闻制作方面存在短板。以自动化报道工具为例,AI虽然在重复性新闻发布及综合报道中表现出色,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新闻。尤其是需要抵达现场进行深入调查、走访当事人及相关机构以探寻事件真相和核查新闻事实的场合,至少对现阶段AI技术而言,如果不与人类记者协同合作,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二是AI难以做好政策解读。面对一些没有先例、最新出台的政策举措,AI在解读时,往往因缺乏权威资源而极易出现大模型幻觉问题,产生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观点或知识输出,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